【本報訊】內地通脹加劇,國家統計局公佈10月份通脹按年上升4.4%,食品價格更上漲雙位數字高達10.1%。受內地影響,本港蔬菜、水果及肉類等食品過去一年價格已上升3%至10%。有學者表示,由於本港依賴內地輸入食材,勢必出現輸入性通脹,帶動本港同樣出現大幅度通脹,預期市民食物開支將會百上加斤。
記者:梁德倫 倪清江
國家統計局表示,食品價格大幅上升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國外農產品失收減產,令國內農產品在供求帶動下價格被推高,另一原因是國內近期發生多宗自然災害,例如蔬菜供應重地海南發生洪災更令新鮮蔬菜價格大幅上漲。發言人盛來運稱,物價繼續上漲的壓力甚大,預料難控制全年通脹率在3%的水平。
由於本港食物主要依賴內地輸入,多種食品價格一年來已上漲不少。根據消費者委員會的資料,本港街市新鮮蔬菜價格9月份已較去年同期上升11.8%,水果、魚類及肉類價格也調高2%至3%。
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副理事長李廣林表示,今年以來肉類罐頭批發價升5%至10%不等,「內地大米都一直加價,今年初賣500蚊一擔左右,家要520蚊先得」。他又指,各類由內地供應的糧油罐頭食品未來一、兩個月仍有加價壓力。
可輸入東南亞食材及日用品
在九龍城街市經營糧油雜貨店的Raymond表示,近日貨物批發價每隔數日便上調,除了內地食品外,東南亞產品也因內地需求大被搶高,「今日攞咗,隔兩三日已唔同價錢。」他以上等生粉為例,每包40斤兩個月前批發價才120元,兩周前增加至270元,日前暴升至400元,每斤零售價因此由8、9元升至昨日的12元。他表示,加價後顧客購買量減少,「買開10蚊,會問買5蚊得唔得。消費者買餸,500蚊已貶值剩番300蚊。」
浸會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巫伯雄指,本港各類日常食品都由內地供應,若內地通脹本港勢必受直接影響形成輸入性通脹,「例如內地通脹10%,我哋相應都可能升5、6%左右」。他解釋,現時人民幣升值港元貶值,變相令本港通脹壓力更劇,尤以日常食品更甚,基層市民的日常開支負擔加重,若要降低內地對香港的影響,則要從輸入產品入手,「例如喺價格較平嘅東南亞輸入食材同埋日用品,可以減低通脹壓力」。
街市食品價格變動*
分類:新鮮蔬菜
與去年9月比較:↑11.8%
與今年1月比較:↑6.9%
分類:水果
與去年9月比較:↑3.9%
與今年1月比較:↑5.0%
分類:魚類
與去年9月比較:↑3.8%
與今年1月比較:↑1.3%
分類:肉類
與去年9月比較:↑2.4%
與今年1月比較:↑3.1%
*今年9月數字
資料來源: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