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領導人布里茲列夫(LeonidBrezhnev)是個鎮壓異己毫不手軟的獨裁者。一九六八年的布拉格之春就被他一手扼殺,大批捉走知識份子、學生、平民被殺被囚。八零年他又派兵開入阿富汗,屠殺數以萬計反對傀儡共產政權的平民。一個平民要挑戰這個獨裁者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
偏偏有愛樂團指揮家以手上的指揮棒挑戰他,有小提琴家以柴可夫斯基的樂章跟布里茲列夫對着幹。他們瘋了嗎?是的,他們是瘋了,他們是愛音樂愛得瘋了,愛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愛得瘋了,情願開罪布里茲列夫也要堅持演出,希望在舞台上奏出天人合一的妙韻。
布里茲列夫絕不是省油的燈。就在指揮家忘我地揮動指揮棒協調樂手時,布里茲列夫的爪牙衝上台,當眾折斷指揮棒,宣佈演奏結束;還把指揮家永遠趕下舞台,要他成為劇院清潔工,只能一邊拖地一邊偷聽樂團演習。
不理反猶政策在台上演出的猶太裔天才小提琴家更慘,被放逐到西伯利亞勞改營。在那冷得連空氣也凝固了的不毛之地,小提琴家還是忘不了那樂章,沒有提琴在手依然在練習指法,就像在劇院排演那樣。不到一年,她就死在勞改營,沒法再演奏了。
這是法俄合攝電影「LeConcert」(非常愛樂樂團)的部份情節。電影不是就此結束,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也沒有成為絕響。三十年後,小提琴家被偷運出國的女兒站在巴黎劇院舞台,跟指揮家拉伕湊成的樂團合作,讓沉寂多年的妙韻再次響起。演奏完畢,亮麗出塵的小提琴家含淚跟帶點風霜又有點寒傖的指揮對望,電影中的樂迷紛紛起立鼓掌,隔着螢幕看電影的我同樣禁不住激動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