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招嚴管資本 準備金傳上調中國帶頭打熱錢

七招嚴管資本 準備金傳上調
中國帶頭打熱錢

《貨幣戰爭之G20前哨》
【本報訊】繼在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出台前搶閘加息後,中國再趁明日召開的G20峯會前夕,帶頭祭出國家外滙管理局防範熱錢的七招進一步資本管制措施,連同內地部委有意限制發展商樓盤開價的傳聞,兵分三路落重藥堵截熱錢湧入,A股應聲下挫。經濟師認為,因應措施被「流放」的熱錢,或會更肆意於沒有資本管制的香港流竄。
記者:呂雪玲、周燕芬

外管局為防範跨境資本流動帶來金融風險,實行先發制人出七招嚴控銀行大量持有人民幣,除外管局的實招,市場亦傳出人行日內上調存款準備金率50點子,以及多個部委研究規管樓價。上述消息引起中港股市、滙市均一陣騷動,內地金融與地產股更應聲下跌。

限制囤積資金炒作

外管局七招效力如何,市場人士解釋,其中第1及第3招影響最為即時,這兩招重點在於限制了非投入實體經濟的美元資金在內地流竄,亦堵塞市場囤積人民幣漏洞,其中外管局規定內銀外滙頭寸須符下限,即要內銀保持一定程度的外滙頭寸,避免投機。
對於外管局規定內銀為客戶訂立遠期信用證後,若內銀先行找境外銀行代為找數(即海外代付),如期限超過90天,有關金額須計入內銀短期外債餘額指標控制。財資人士解釋,這措施是防止內銀為客戶簽付信用證後,卻不把所持美元資金交付出口商,而是先找境外銀行代為找數,之後再找數給相關境外銀行,此期間有關境內銀行便有機會用原本須交付的資金作投資活動;外管局現時限制有關海外代付要計入外債餘額,便局限了境內銀行以找數前的空檔期炒作資金的意欲。
財資人士續稱,第5招用意亦相若,規定境外募集資金回到內地後,須應用於本身用途,即例如興建廠房或還債等,嚴禁其結滙後囤積人民幣在自身戶口作投機活動或覬覦人民幣升值等。

或激發熱錢轉投港股

中信銀行國際高級副總裁兼中國業務首席經濟及策略師廖群相信,熱錢流入內地速度放慢,對A股影響稍負面,對港股則相反,基於QE2,熱錢肯定到亞洲,既然中國進不去,便可能流入H股。
香港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稱,這是中國應對熱錢流入加強有關管理,尤其是貿易賬規模較大,流進流出規模亦沒有限制,當中或涉及報大加工費,讓熱錢流入。野村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蘇博預計,中國料有更多措施控制短炒資金流入,而非限制外國直接投資。
台灣金管會宣佈,恢復規定外資滙入後投資公債及貨幣市場工具,不得超過總滙入金額30%。台灣原僅限制外資買入存續期1年以下公債才須納入30%範圍。

外管局七招限熱錢流入

1.銀行結售滙綜合頭寸限額設下限,以11月8日《結售滙綜合頭寸日報表》中「當日收付實現制頭寸」為準
2.收緊出口收結滙聯網核查管理
3.嚴管金融機構短期外債指標和對外擔保餘額
4.若實際繳款人與外商投資企業的境外投資者不一致,須提交出資證明。
5.加強境外上市募集資金調回結滙的真實性審核
6.對違規境內機構和個人設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進行處罰
7.對違規銀行進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