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聯儲局出手救市被視為明智之舉,聯儲局主席更被視為救市英雄。九八年俄羅斯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震盪,金融機構爭相沽貨避險,市場登時水乾財困。當時的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迅速減息及向市場注資,化險為夷。全球債市滙市股市立時穩定下來,各國官員、投資者及傳媒大讚格老出手及時,《時代》周刊更把他及美國財長魯賓、副財長薩默斯封為救市三雄。
○八年金融海嘯後,聯儲局同樣開動印鈔機救市,令金融系統免於崩潰,讓金融機構有喘息機會。只是各國的掌聲大不如前,暗地裏還開始有怨言,認為美國放水的規模太大,又沒有事先通通氣。到今次伯南克的聯儲局宣佈QE2,全球各國幾乎是一面倒提出批評、質疑、抱怨。德國財長譴責美國只顧自己的需要,不考慮他人的情況,為其他國家製造大量問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指QE2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可能令金融市場投機活動加劇。巴西總統盧拉更直指美國不負責任,準備在即將召開的G20峯會上跟美國對質。其他新興經濟體如南韓、泰國等的政府則如臨大敵般積極研究不同的方案,控制游資熱錢湧進來。
同樣是救市,為何各國的反應及評價會南轅北轍呢?十二年前,全球缺水,資金短缺,聯儲局開水喉就如久旱有甘露一般,讓市場回復穩定。十二年後的今天,全球不但不缺水,反而有水浸的風險,大家都在想方設法堵截疏導,避免扭曲經濟發展,形成新的資產泡沫。偏偏美國卻還要大開水喉,向全球供應額外六千億的美金,令其他國家更難應付,令各國貨幣面對升值壓力,大家自然怨聲載道。
毫無疑問,美元氾濫的確會引發大量後遺症,令全球金融秩序大亂,貨幣戰、貿易戰可能一觸即發。美元氾濫意味美元將長期處於弱勢,以美元結算的商品如石油、煤、銅,因為保值需要肯定會持續漲價,並保持在高水平。對商品出口國如澳洲來說,他們的貿易收益將會大增,貨幣將會顯著升值,並逐漸形成通脹壓力,導致物價上漲的困局。對倚賴商品進口的國家而言,商品價格上升意味生產成本增加,令加工的廠商面對重大的成本壓力,甚至可能因商品價格過度波動而蒙受重大虧損,無法營運下去。這樣的亂局已令各國政府、企業非常頭痛。
滙率波動或滙率戰是個更大的問題。要知道大部份政府或多或少都在操控本國貨幣滙率以增加或保持本國的競爭力。若果作為全球流通及儲備貨幣的美元保持穩定,各國政府只需微調干預就可以,不用擔心滙率波動的風險,更不用擔心其他國家利用貶值搶生意。現在美元從美國滾滾流出,一直以美元為錨的各國貨幣登時像斷錨的船那樣四處飄,不知何處是岸,不知本國貨幣該升多少才合適。假如升值太多,出口即時受打擊,國內工人肯定天天上街;假若堅決不升值,其他被迫升值的國家肯定非常不滿,可能聯手要求世貿或其他國際組織施壓,甚至豎立貿易壁壘以保護本國市場及出口。短期而言,實行外滙管制,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的中國比較有利,因為它的滙率不受外國市場左右,可以跟美元一起貶值,搶走別國的出口。但對較開放的經濟體如南韓、泰國而言,情況卻極不明朗,還要不斷大手干預才能阻遏升值的速度。
單單是商品、滙價大混亂已令政府、企業頭頭怨聲載道,更何況問題比這些更大更複雜,下次再談。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