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騎術教練:做人跟做馬一樣

八方人物--騎術教練:做人跟做馬一樣

如果說做人跟做馬一樣,陳世健應該不會反對。
人稱「BeeSir」的陳世健,現職賽馬會高級騎術教練,先後於上水雙魚河、鯉魚門和屯門騎術學校任教,有15年訓練馬匹和培育運動員經驗;既閱人,也觀馬。「其實馬同人一樣,每隻馬都有好獨特嘅性格」,有好動也有文靜,當然,懶馬也不少,「叫佢做多兩樣動作就發脾氣」,他笑說。

人馬合一 須憑感覺

馬匹也有鬧情緒的時候,陳世健說,最常見是拒抗指令,「叫佢行就去跑,叫佢跑就停」。若馬匹心情欠佳或受環境刺激,更會踢起前蹄,仰天嘶叫,甚至刻意擺動身軀,令騎師墮馬。即使在高水平的國際盛裝舞步賽事,也有參賽馬匹因情緒不穩而退出比賽,「完全係同人嘅一種反射」。
陳世健常說,在馬術比賽中要做到人馬合一,必須憑感覺,靈感來自雙方溝通,「佢唔明就係唔明,你唔可以鬧到佢明,係要解釋畀佢聽」。正如他對女兒一樣,女兒10個月大,出生時需用儀器把頭部吸出來,導致頭部有少許受傷。有一次,女兒哭鬧不停,但她既不肚餓,也非不適,「原來佢傷口結痂痕癢,用棉花、紙巾輕輕一抹就冇事」。
千里馬要有伯樂,做人也講機緣際遇。陳世健90年中學畢業後,任職採購員數年,那年代馬術運動不普及,他對馬匹的認識來自賽馬。94年,在英國念書的哥哥叫他到當地留學,另一邊廂,親友介紹他做馬房助理,「見過啲馬覺得幾得意」。他自知不是讀書材料,遂選擇後者,入馬房由低做起,每日清理馬廐,帶馬匹做運動,摸熟牠們的性格。

因緣際會成為馬術運動員及教練,正當盛年的陳世健還有很大發揮空間。

比賽以外 培育騎師

「入去馬房做就係有緣」,與馬匹結緣後一年,陳世健考獲教練資格,曾到英國及澳洲等地進修,96年更展開運動員生涯,代表香港參加國際馬術賽事,強項是跳欄,包括98年曼谷亞運及01年全運會。比賽以外,他也培育不少精英運動員,馬術港隊成員賴楨敏和葉少康也出於其門下。「我係幾有天份。」他笑說。
馬術運動跟賽馬不同,後者馬匹約三歲出賽,七歲便退役,騎師也較年輕;前者則多是退役或較年長的馬匹,騎師年屆50歲也可出賽。現年37歲的陳世健,仍有足夠實力出戰今屆亞運馬術三項賽,包括盛裝舞步、場地障礙及越野障礙,早前獲馬會資助到德國受訓四個月,今天便北上廣州備戰,「心情期待,亦好興奮」。
陳世健說話中氣十足,雖笑容可掬,但不脫嚴厲本色,「以前脾氣幾大,但接觸了馬術後,改變咗對事嘅觀感、睇法」。人馬合一,他覺得自己是甚麼類型的馬?「我應該係好動嘅馬。」做人跟做馬,果然一樣。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