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得到恭維 - 李怡

人人都想得到恭維 - 李怡

1957年被劃成右派的文藝評論家鍾惦棐,1979年右派平反,他問二十歲的兒子鍾阿城怎麼看這件事。後來成為著名小說家的阿城回答說,「如果我今天欣喜若狂,那麼這三十年就白過了。作為一個人,你已經肯定了自己,無須別人再來判斷。要是判斷的權力在別人手裏,今天肯定你,明天還可以否定你。」─阿城這篇紀念父親的文章,1988年刊在我主編的《九十年代》,對他的這段話,我記得很清楚。人生最重要的當然是自己肯定自己,而不是由別人來肯定。在大陸一切黨控制的政治環境中,有這種想法固然難得,但也是一個保有自由心靈的人很自然的想法。因為黨的判斷往往是扭曲人性的,所以自己肯定才能尋到生存的意義。
然而不管生活在什麼社會,別人對自己的肯定仍是人生必要的生活元素。有人說,每個人生命都有高潮,大部份是經由別人的鼓勵而達成的。鼓勵,常常是一種對人的善意,就像昨天我寫的戴爾.卡耐基的繼母。但對人讚美,也可以稱作「恭維」,若有個人利益牽涉其中,那麼恭維也可以稱作奉承、阿諛、諂媚、拍馬、討好、巴結等等,香港的專用名詞就叫做「擦鞋」。有一本書,中譯本叫《恭維趣史》,作者RichardStengel認為,恭維其實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是社會和諧的觸媒,也是我們文明社會的日常禮儀的一部分。既然我們都希望別人讚美,那麼我們又為什麼吝於讚美別人呢?當然含有功利目的的恭維,就是另一回事。所以,我們不要把人們的所有恭維話都貶為「擦鞋」,因為我們自己事實上也要別人讚美才能得到生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