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在二○一○年期中選舉從民主黨手中搶下多個席次,其實只是讓國家回歸常軌而已。一個中間偏右的國家,恢復正常的國會勢力版圖:一塊被藍色(民主黨)沿岸地區包圍、內陸一片紅色(共和黨)的國土,在少數族裔與都會集中的地區,又間或點綴着支持民主黨的藍色區塊。
如果用數字呈現,共和黨的二○一○年選舉,不過是抵銷民主黨在二○○六至二○○八年兩次選舉中製造的效應,這兩次選舉民主黨共增加五十四席聯邦眾議員,二○一○年民主黨把這些增加的席次都歸還,再奉送約十個懲罰性的額外席次。
一般看法是,共和黨大勝的背後有很新穎、很奇異、很現代的因素─包括新興媒體、加速更新的新聞、網路風潮、民眾注意力縮短且對政府日益缺乏耐性。或者換個說法,這樣大幅的搖擺程度反映選民黨派忠誠度減少,中間選民增加。
全是胡說八道。舉個例子,一九四六年,選民的黨派忠誠度遠比現在強烈,電視也還未普及,共和黨在聯邦眾議院大增五十六席,卻又在下一次選舉喪失七十五席。浪潮來來去去,合眾國屹立不搖。
我們最近兩次的搖擺循環,都是被極具震撼性的歷史性大事件引發。二○○六年共和黨遭到「重擊」,很大程度反映了選民對一場令人厭倦且眼看要失敗的戰爭感到幻滅,近乎絕望。二○○八年選前不久,則剛發生八十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同樣的,二○一○年共和黨的巨大浪潮,是選民對另一場史無前例局勢演變的反應─執政黨令人嘆為觀止地誤判自己受支持的程度,帶領一整個不情不願的國家進行長達兩年的過度自由主義實驗。
這些實驗包括:政府大規模重組健保體系;至少砸下八千億美元仍無法遏止失業率上升的救市方案;還有除了東西兩岸堅持環保正義的地區,都瘋狂謾罵的排污交易制度。
執政黨實施這些政策時令人驚異的傲慢態度,更加深民眾對這些政策的反對。
上周二是選民第一次有機會對這種執政態度做出全國性判決。他們的抗拒力量極為驚人。因此,奧巴馬總統的政綱已死。不只是現在,未來也不會有民主黨總統再嘗試實行這些政綱─就算有,鑑於民主黨遭遇的大屠殺,國會也不會再順從他。
然而,這並非選民對民主黨這個政黨的排斥。上周二帶來的教訓是,美國政治就是要兩黨在合理範圍內互相攻防,只要民主黨不重蹈奧巴馬逾越界線的覆轍,民主黨就會循環性地取得優勢,共和黨也一樣。
共和黨也不應過度闡釋在上周二獲得的支持力量。他們其實不是獲得支持,而是當人民向奧巴馬過度擴張的自由主義說不,所得到報償而已。共和黨無論如何都會贏。他們得到的獎賞不過是一紙為期兩年的眾院租約。能租到這棟樓,只是因為前任房客傲慢自大行為不端遭到驅逐,而依規定,眾院不能空着不住人。
然而總統仍渾然不察。他在第二天的記者會上循規蹈矩,但仍無法理解剛發生的事。他三度被問到,這次所受的徹底打擊,是否與廣大民眾排斥他的政綱有關,而他的反應就如同被問到太陽是否打西邊出來一樣。他說,怎麼會,才不是呢。
柯翰默CharlesKrauthammer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