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再開動印鈔機,多國政府即時變臉。德國財長痛批美國不負責任,輸出過多美元令滙市、股市及商品市場立立亂,隨時大起大落。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則指新增的數千億美元將製造大量熱錢,衝擊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其他經濟體的財金官員也或明或暗的在抱怨美國自行其是,不顧其他國家死活。
對於這些批評,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不以為然,反指批評的國家虛偽無理。以中國為例,中國政府人為的操控滙率,製造巨額貿易盈餘,短期內累積二萬億元外滙儲備。美國現在不過透過增加美元供應令美元貶值,扭轉不平衡的貿易狀況,促使中國釋放她儲存的數以萬億元購買力。克魯明認為,中國才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元凶,沒有理由反過來指摘美國。
德國的情況也一樣。克魯明指出,德國一直享受巨額外貿盈餘,並以此保住經濟有穩定增長。而吸納德國貨的主力正正是美國,為德國提供貿易盈餘的正正是「不負責任」的森姆大叔(美國)。現在大家要美國負責任,不要再有貿赤,她自然用貶值來鼓勵出口,減少進口。德國有甚麼理由要說三道四呢?
這樣的互相指摘大有可能變成各說各話,又或是講人自講。美國是國際金融秩序的奠基者,又是金融業的龍頭,她向來只從本身經濟利益及國情出發,不大考慮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七三年放棄金本位制讓美元自由浮動就殺很多國家一個措手不及。今次再印銀紙同樣是以振興本國經濟為目標,對其他國家有何影響根本不在考慮之列。換言之,批評歸批評,美國聯儲局在有需要時依然會毫不猶豫的再印美鈔,推出QE3、QE4……。
正因為聯儲局不會因外國批評或質疑而改變政策,其他經濟體包括香港只能因應新形勢調整政策,定出補救及控制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防止資產泡沫越吹越大。
誰都知道,美元氾濫令資金成本低得無可再低,令熱錢要四處尋找出路,尋找搵快錢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商品價格固然有機會升完再升,股市、樓市等投資市場也肯定會熱火朝天,不斷創新高。進而吸引越來越多散戶、資金不計價、不計風險入市,形成巨大泡沫,為金融經濟穩定造成重大風險。在不同投資市場泡沫中,樓市泡沫的殺傷力最大,一方面因為樓宇往往是家庭最重要,最大的投資,對民生及消費有直接的影響;另一方面因為樓市直接間接涉及多個不同行業,包括建築、銀行、法律、商業服務、裝修等,樓市盛衰足以左右整體經濟的榮枯。
因此,特區政府若要應對QE2,若要減低美元氾濫的殺傷力,它的首要工作是盡可能控制樓市泡沫,盡可能縮小泡沫的規模及炒賣情況。由於香港是資金自由進出的金融中心,特區政府不可能限制資金進出或對外來游資徵稅。較可取的短期做法是增加炒樓的成本,例如提高樓宇買賣印花稅的稅率,特別是五、六百萬元以上樓宇的稅率,冷卻一下炒風。另外也應要求稅局嚴查嚴追炒樓獲利人士、公司的利得稅,削減炒家的利潤,減低他們炒賣的動力及興趣。同樣重要的是政府不要推出甚麼優惠政策鼓勵市民入市買樓,以免他們成為最高位接貨的「儍子」。只要能避免缺乏負擔能力的市民摸頂入市,樓市泡沫即使爆破,它的殺傷力也不致太嚴重。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