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回答問題,是件樂事。
關於吃,我一向說是比較出來的,為什麼會推薦這家餐廳?是我吃過同類中挑選,認為最好,也沒有什麼標準,個人喜惡而已。
但有些人看了,還是要追問:「為什麼是最好?」
已經給了的答案,對方不看,也許不肯看,就問這個笨問題,實在有點白痴。笑而不答,對方再次追問:「怎麼一個好吃法?」
味道這種東西,不是用文字可以形容的,這一點倪匡兄和我的意見一致。味道要自己去感覺,去比較,才能了解,所以遇到這種問題,只有避之。
「蒸魚和燜魚,那種好吃?」
「當然是蒸魚。」我回答。
這一來可好,觸發到對方的愛國意識,一來幾十條解釋他們家鄉的燜魚有多好是多好,我經常反問一句:「你吃過蒸魚嗎?」
對方不答,表示沒吃過,這一類的夏蟲,不值得去懊惱。
「吃蒸魚,有什麼趣事和故事嗎?」飲食記者常問。
為什麼吃東西一定要有趣事故事呢?我回答說有一本書,叫飲食小掌故,你去找來抄吧。
最討厭的還是問有關食療的:「吃這東西,有什麼好?」
此類問題香港順嫂最喜歡,她們不問味道或價錢,總是「有什麼好?」
「臉上長青春痘,吃什麼東西好?」是年輕人最愛問的。
我又不是醫生,那有答案?只有愛理不理地:「等到有一天你長不出了,就會珍惜。」
「吃什麼減肥?」八婆們永遠追求的秘方。
我的回答是:
吃瀉油。吃樹皮。吃草。
最後加上哈哈二字,不然對方會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