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拳民公糞,漢服之殤 - 孔捷生

探針:拳民公糞,漢服之殤 - 孔捷生

秋高氣爽,大陸青年的訪日遊和「反日遊」幾乎同步出發,開開心心訪日的是數百名青少年,這是菅直人的回報,廿多年前他是胡耀邦邀請訪華的三千日本青年之一,中方接待的正是共青團書記胡錦濤。至於反日遊則沒那麼風光,出海保釣不行,在家上網保釣也不行,要保也只能保「尖閣列島」。於是鐵血憤青只能去砸同胞的日本車和日貨店,最出彩的義舉便是剝去女同胞的漢服,令該名少女羞憤難抑。
漢服為何物?這正是漢族的尷尬,究深一層也是中華文化的尷尬,因為它宿命般難逃專制主義的摧殘。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朱元璋禁絕「民貴君輕」之說,把孟子趕出聖人廟;而今紅朝竄改「韜光養晦」的涵義……都是出於政治需要。衣冠漢儀的失落亦如出一轍,滿清入主中原,下剃髮令和禁穿明朝服飾,都是政治。用今天的話來說是「維護國家統一」。清朝漢員出使朝鮮,見到當地人仍穿明代衣冠,無不涕淚縱橫,畢竟在清朝中國,漢人死後入殮方可穿漢服,故而今日漢服其實就是壽衣變種。
要剝女同胞羅衫的憤青,固然有愛國變態癥,但漢服確實頗似和服,日本和服本來就含唐朝文化諸多元素,不信請觀敦煌壁畫人物造型和衣冠冕旒。九十年代,聶榮臻元帥之將門虎女聶力中將曾力倡奉旗袍為中華女性國服,惜哉旗袍並非漢人衣冠,如今講「民族團結」,漢人把滿人女性旗袍和男性長袍馬褂奉為正朔,也無不可,君不見央視春晚舞台,旗袍和馬褂共舞,盛世與和諧齊飛,惟獨不見漢服的影子。
說來設計國服的先行者首推國父孫中山,其次是前「國母」江青。先說中山裝,作為國服不謂不莊重,可惜考其源頭卻來自日本學生裝。不過昔有孫中山,今有天安門城樓上正襟危立的胡錦濤,反日憤青要剝掉它是無甚指望了。江青的貢獻是改革旗袍,蓋漢族女性的腿和頸脖都比西方人短,比起關外旗人也短一小截,江青獨具創意地把旗袍下襬改為百褶裙,旗袍高領改為V型杏領,百褶裙成功掩蓋了腿的長短,V型杏領則恰到好處地拉長了漢人的頸脖,看去別具風韻。不幸中國歷史太跌宕,政治太沉重,江青入獄,竟「因人廢服」,這款國服便成絕響。
時下潮流興「國」字號,評定國山、國樹、國花、國獸、國鳥……正不亦樂乎,惟獨國服卻眾說紛紜,難有定論,本來漢服集漢唐盛朝風儀於一身,頗有大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風範,奈何此番被憤青怒而剝之,宛如文革紅衞兵當街「破四舊」剃陰陽頭,雅哉漢服,只怕永難有出頭之日矣!

孔捷生
逢周一、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