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上周宣佈再放水6000億美元(約4.68萬億港元),新興國對美國這製造通脹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無不怨聲載道,對熱錢瘋狂湧入感憂慮,因為這不單令本國貨幣升值危害出口業,一旦市場出現不利消息而導致急速撤資,更對經濟體制相對不夠成熟的新興市場造成沉重打擊。事實上,早於聯儲局公佈「水浸全球」前,各新興市場已先發制人,使出增加外資稅及加息等招數,冀限制外資流入及壓抑越見熾熱的通脹。
實際行動表示不滿
不過,正如建銀國際策略師舒爾特(PaulSchulte)所言:「新興市場現時唯一能避免資產泡沫爆破,以及美元貶值所造成的損害,就是透過改變其外滙儲備成份。」新興市場除在國際間峯會表達不滿外,更以實際行動反映不滿。新興市場將加快步伐,爭相購入美元及美債以外資產,分散外滙儲備,商品將繼續受熱捧,令商品價格熱上加熱。
新加坡、台灣、香港、泰國及印尼的貨幣均與美元掛鈎,舒爾特預計,新加坡將是當中首個改變外儲的地方,暗示坡元滙率波幅將續擴。
為抗衡美國單邊瘋狂放水舉動,新興國家政府與央行官員均十分頭痕。美元大幅貶值,新興國央行需在市場上購入巨額美元,防止本國貨幣升值速度加快。不過,這卻令央行滿手美元,多家亞洲央行如南韓及台灣等地,外儲近月均已升破歷史高位。
有研究報告指,中國、香港、台灣、南韓及日本的外儲總額高達4.3萬億美元,當中超過一半是美國債及美元現金,若美元每貶值1%,這些亞洲央行將合共虧損215億美元,數字驚人。QE2推出後,美元成最不受歡迎資產,央行一邊需要買入,另一方面卻要為美元尋找出路。
中國除美元甚麼都買
新興國家的老大哥中國,一直視企業「走出去」為重要國家政策,但經過QE2後,相信企業將走得越來越快。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歐洲訪問期間,中國企業已投資160億歐元(約1740億港元)到法國企業。
為改變中國外儲結構,除增購日本及南韓國債外,據說也購入其他小國國債。秘魯央行行長JulioVelarde表示,對見到有央行購入秘魯國債「感到驚訝」。中國「除美元以外,甚麼也買」的態度非常明確,有專家估計,與去年買入1000億美元國債相比,中國今年買債金額將大幅減半至550億美元,餘下就讓聯儲局買個夠。
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