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不可不知的QE炒法 - 利世民

利字當頭:不可不知的QE炒法 - 利世民

就算聯儲局在進行量化寬鬆,股市不是日日有進賬。究竟一套怎樣的策略,才可以在這種日子跑贏大市呢?
據財經網站ZeroHedge的報道,高盛叫客戶在每次聯儲局進行公開市場行動(OMO)之前一天買入,在OMO當天沽貨。由9月至今,跟足這套策略,累計回報至少有11﹪,也捕捉了九成以上標普500升幅逾1%的日子。而沒有OMO的日子,同期市場的累計回報只有0.7%。

儲局OMO前入貨 兼用槓桿

聯儲局進行OMO的日子,會定期在網站公佈。上星期四(11月4日)和今天(11月8日)是這一期聯儲局最後兩次OMO的日子,我們在香港有一天的時間去Front-run美國高盛的客戶。下一期的OMO日子,將會在11月10日公佈。
另一個QE的對應策略,就是要盡用槓桿。我自己的做法,是將資產的八成變成現金,餘下的兩成,用五倍左右的槓桿,去追逐聯儲局製造的資產價格上升;買入的資產,通常是LargeCap的衍生工具。這個組合的動機非常清晰:在牛市三期,資產價格的升幅大,速度高,像我們這種小散戶,要是用透過買賣正股來進行上述的策略,交易額大,費用也高。衍生工具正是用來在這種日子賺錢的最佳工具。
此外,將自己的Exposure限制在兩成資產,本身就是最好的風險管理。
要是甚麼黑天鵝從天而降,所有人都輸得一敗塗地,我手上還有那八成的現金資產。屆時一街都是便宜貨,大家才拿BenjaminGraham的一套來尋找下一隻升十倍的明日之星吧。可是在現在這種資金氾濫的日子,價值投資法實在無用武之地,大家不要跟現實鬥氣,就算有些LargeCap的PE老早是40倍過外,butwhocares?直到聯儲局撥亂反正之日,我們才慢慢擇股吧。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