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在台灣是看不到京劇《霸王別姬》的。
《霸王別姬》的前身是《九里山》、《楚漢爭》,還有一齣更有名的《十面埋伏》。是在梅蘭芳和楊小樓的手中,才改編成《霸王別姬》,讓這個原本可有可無的平庸戲碼,變得突出、大受歡迎。
梅蘭芳、楊小樓改的戲,去掉了許多蕪雜的旁枝劇情,專注描寫「霸王」項羽的末路悲劇。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楚霸王被韓信率領的軍隊團團圍住,眼看沒有希望了,然而在這種情境下,項羽仍然是個英雄,至少仍然是個好漢。
楊小樓天生音調淒厲,一字一句,有金石擲地之聲。虞姬伺酒時,楊小樓所飾的楚霸王簡短一句:「唉,如此酒來──」據說可以讓全場鴉雀無聲,人人感到肝膽俱裂。接着一段:「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情緒丕變,悲歌慷慨,令人不禁為之鼻酸。
配合上梅蘭芳演的虞姬,對霸王時而安慰、時而規勸,時而嘆戰爭之殘酷、時而哀百姓之流離,對最後翩翩起舞,以壯美的姿態結束自己的生命,至柔與至剛並列沖激,激出了最強烈的戲劇性。
這樣的戲,難怪一時轟動。這戲具備了傳統戲曲少見的龐大感染力,很容易讓在場觀眾認同項羽的英雄悲劇,或認同虞姬的壯美生命選擇。不過,大概也是這麼強烈的感染力,讓這齣戲在台灣一時碰了壁。國民黨倉荒撤退,僻處海隅,領導者自己都不免將身世投射在四面楚歌的項羽身上了吧?大家都悲涼悲壯,在戲院裡抱頭哭成一團,對於「反共復國」大業的士氣信心,會是多大的打擊啊!
不能演,不能演。可是戲又好到讓人捨不得不演。於是就有人想到,來把這戲改一改吧!怎麼改呢?從《霸王別姬》改成《虞姬恨》。戲名改了,那戲本身呢?除了刪去了一兩句唸白就沒改甚麼,反正戲名改了,就有機會在戲名上重新詮釋做工夫,讓人家不要認同「霸王」,轉而認同「虞姬」就好了!
當年劉嗣寫的好:「『虞姬恨』這三個字,就能代表主題意識的一半。虞姬是項羽最寵愛的妃子,養尊處優,無不快意,然則她合已有『恨』?就是因為她所愛、所敬重、所侍奉的對象──楚霸王項羽……眼看錦繡河山,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不幸暴虐不仁,終於失敗到底,使她當初對霸王期待的一片美景,到頭來只是一場幻夢……到了大勢已去的時候,既不忍目睹良人悲慘的下場,又深怕被敵人擄佔,壞了自身名節;個性剛烈的她,唯有在這位看似英雄實則暴君的霸王面前,拔劍自刎,死不瞑目,叫她怎的無『恨』?」
好一個「暴虐不仁」,這樣一講,霸王下場當然和國民黨無關了,戲也就可以堂皇重新上演了。
不管是《霸王別姬》或改了名的《虞姬恨》,項羽出場時唱的「定場詩」都是:「項劉鴻溝曾割地,漢佔東來孤霸西。」這話是明明白白的錯誤,歷史上勢力範圍,絕對是項羽在東劉邦在西,戲詞很可能是應着「西楚霸王」名號,所以將項羽分到西邊去的。前幾天,中國京劇院到台北演出,有于魁智和李勝素擔綱的《霸王別姬》,倒是忘了注意他們的本子上,這番東西顛倒,改過來沒?
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