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3D版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清明上河圖》3D版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看過上海世博中國館展出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在上海古籍書店找到二○一○年五月第一版的《解讀清明上河圖》:作者陳詔,印數:五千三百本。進中國館欣賞電子版「清明上河圖」的人數,一個上午,恐怕已比閱讀書籍的人為多。
年前在香港展出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前往觀賞的,亦打破一般看其他展品的人數。但與即將在香港展出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看真跡人數亦遠遠不及。
閱讀有關書籍人數,與觀畫的,看電子版的,是數千、數萬以至百萬千萬的分別。倘若把這風俗畫改成3D動畫,讓我們戴着3D眼鏡看,「清明上河圖」影像該更豐富,吸引力該更大。祇是觀賞場地及設施得重新調整,3D眼鏡得做足消毒功夫,才可讓我們看得開心(世博多個場館都有提供3D影片介紹自己國家的有關文化、歷史,透過說故事形式把有關訊息在銀幕上呈現出來,可惜觀眾過多,3D眼鏡並沒有經過消毒程序,用完再用,讓人戴得很不放心)。
電子版的清明上河圖畫中人物會活動起來,初看很有新鮮感,再看便感到不外如是。「清明上河圖」投射在銀幕上,放大了千倍百倍,人物加多了,在畫中走動,循着既定軌跡移動,有路人從甲地走到乙地,從虹橋一端行至另一端,船舶在汴河道游移,客棧、攤檔、算命先生、菜農、臨河商店、駱駝隊、說書人,僧人、道士、官員、轎伕、篙師、舵工,縴夫應有盡有,開始時大家都是靜止不動的,「導演」一聲「開麥拉」(Camera),大家便開始走動,依據導演指示走位。我們看到的,不過是一幅活動起來的圖畫,畫中人不錯在動,卻不是互動的,沒有言語溝通、眼神交流欠奉,那動感便顯得有所不足。
既然電子版可加插更多人物,3D動畫版可再添新意,讓畫中人講宋朝的方言,吃宋代的食物,讓我們聽到春風吹拂過,汴京城內百多棵柳樹隨風擺動聲響,讓我們感受一下市集的喧嘩熱鬧氣氛。至於以張擇端的畫還是董其昌、仇英的版本作為製作動畫依據,並不重要。畫中人物活動起來,範圍更大,更為精彩就好了。看3D動畫版、電子版與畫屬三種不同層面的觀賞,不同的選擇,不好比較,亦不必比較。
而我,可再看真跡,已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