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高官與年輕人交談時,一名大學生表示若他買不起樓,女朋友也不願和他結婚。意思大約是因近年樓價狂升,連組織家庭亦困難,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協助云云。
驟耳聽來,現今當男士似甚吃力,18至22歲的大學生理應是對人生好奇兼有憧憬之階段,而不是憂「柴米油鹽和買樓」。六十年代陪伴着筆者成長之粵語長片的「愛情飲水飽」精神,看來已經out到唔out了。再者,筆者於八十年代讀大學時,同學之間亦從沒有討論到大家如何「買樓」,不是想着學業便是思念玩耍事情,相對toosimplesometimesnaive。
不應因女友需要而置業
然而,或許亦因那份天真無知,多少造就了嬰兒潮輩(現今50至65歲左右)較勇和肯闖的個性,當然也要有時勢配合。
筆者覺得,除關心買樓外,90後的男士們,還應有以下的生活態度:
(一)行走五大洋,征服七大洲。即有雄霸世界之精神。當然,現實是很難完全實踐的,但確有放眼天下之效,就算只做了萬分之一也不錯。再者過程亦是一種享受,如有遊歷和賺錢機會,更有滿足感。
(二)發揮男士應有之特質。大意是要堅強,有承擔和意志等,最好還有風度。後者可於一套五十年代在香港拍的荷李活電影LoveisaMany-SplendoredThing看到,有興趣的可上以YouTube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Ip6y2vH710&feature=related )
(三)買樓是自己需要,而不是女友想要而買。筆者讀書時,也有同學希望畢業後數年可有「四仔」,即車仔、屋仔、老婆仔及人仔,但他們是自己想要房子,不是因女友想要。
供樓束縛多 難見識世界
(四)小心無意中做咗隻家貓。買樓本身是好事,但在求學時期已被綁,就算達成也只是負擔,為了供樓,可能變得邊度都去不到。這就變成家貓一樣,且是被馴養了的那種(domesticated)。弔詭的是,住宅之英文除可用residential形容外,另一便是domestic,政府部門如差餉及物業估價署就是用後者來形容住宅。
至於要有樓才肯結婚之女士們,不知怎樣,令筆者想起多年前王菲替某航空公司賣之電視廣告,「春天,想飛?飛倫敦?」真是越想就越想飛啊,好,一於去買機票!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