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的楊家埠本來是一個小鎮,以製造風箏和木刻年畫出名,已有數百年歷史。前兩年去的時候,楊家埠已建成一個民俗文化村,在村內集中了許多民間工藝品,很有看頭。
這次去,那裏的規模更大,已經是一座有城牆的「城」了。
「城」內建了仿古建築,因為類似的建築在今日中國太多,也不足為奇,倒是那些傳統的工藝品因此得以發揚光大,比如風箏,比如木刻年畫,比如剪紙,都設了精緻的博物館,還有可供參觀的製作工場,許多東西在外面看不見了,得以保存下來,就讓人大開眼界。
濰坊乃風箏之鄉,楊家埠「城」內,除了展示風箏製作之外,還有好大一塊草地供人放風箏。我們於是買了兩個風箏去放,這天晴空萬里,天氣好得不得了,但就是沒有風。只好扯着風箏綫在草地上狂奔,眼看飛上天去了,結果還是落下來,最後就白忙一場,瞎折騰。
風箏本來是古時候打仗用的通訊設備,一方有什麼信號要發,就放隻風箏上天,風箏迎風發出尖銳的哨聲,自己人聽見了,抬頭一望,就看見了信號。
所以,不是放上天去的就叫風箏,一定要發得出響聲的才叫「風箏」,若發不出聲音的,就叫「鳶」。其實我們平時聽人去放風箏,結果滿天放的都是「鳶」。還是廣東人醒目,即使「風箏」,也叫「紙鳶」,命中率就高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