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E2揭盅前夕,港股周三開市不久便衝破了24000阻力位,這次升浪領軍的正是內銀股及本港地產股。隨着各大內銀公佈的第三季度業績符合預期,而集資資料亦陸續出台,現階段來說,集資金額比預期少,集資速度比預期來的快,投資者開始重投內銀股懷抱。
不過,最近筆者和海外投資者開會時,他們都表達對內房及內銀的擔憂,總覺得內地是一個龐大的泡沫,隨時會爆破。正因海外投資者存有戒心,所以內銀股現時的估值仍不算很昂貴。
周三的升市,亦受惠於高盛的一份報告,當中設定恒指未來12個月目標為29000。高盛看好,主要因三大成熟經濟體(美國、歐洲及日本)將史無前例的同步「大開水喉」,而內地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香港夾在中間將會獲得極大好處。更重要的是,高盛相信隨着人民幣逐步國際化,香港會是過程中最大的受惠者。更指在亞洲新興市場強大後,上海、香港及新加坡將會等於現在西方的紐約、倫敦及蘇黎世(既是大國本身的金融中心,亦是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財富管理中心)。
增長空間不容小覷
筆者對3地的長遠發展亦非常樂觀,現時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受惠者,固然是中銀香港(2388)及港交所(388),我亦看好在港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會受惠於內地資金「走出去」的概念。當中在港上市的,主要有惠理集團(806)。
惠理現時管理約61億美元資產,是亞洲最大之一,但對比西方的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還有很大增長空間。美國著名對冲基金約管理200億美元以上的資產、大型私募基金約500億美元以上,傳統互惠基金更以萬億美元計,因此,亞洲基金管理行業前途可謂無可限量。
楊延德
中環資產投資有限公司董事
mailto:[email protected]
逢周二、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