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千年前,蘇東坡路經白華山,隨行手下有中邪迹象,把自己脫個精光,眾人懷疑可能得罪了當地山神。東坡直走到廟裏,向山神談判。大文豪對山神軟硬兼施,出口成章「某昔之去無期,幾之回也無禱……隨行一兵狂發遇祟。而居人曰神之怒也,未知其果然否。此一小人如蚤虱耳,何足以煩神之威靈哉。」這是示好之語,然後則薄責以理:「不然人其懈怠失禮或盜服御飲等小罪矣,當置之度外。竊謂兵鎮之重,所隸甚廣,其間強有力富貴者蓋有公為奸暱,神不敢於彼示其威靈,而乃怒於一卒,無乃不可乎?」說到後來,簡直是說山神有神商勾結欺負草根之嫌了。
這是從林語堂《蘇東坡傳》中文版看到的,因沒有注明故事與那段討山神辭的出處,大抵來自宋人筆記之類,真偽不可考,如果屬實,那山神也真的頭大了。除了要受到欺小怕惡的指責外,聽了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鴻文,有一定語文水平還是不夠的。既為山神,則待在那裏也該以千年計,千年前的古漢語肯定跟宋朝的不一樣,鬼神若也要以語言與人溝通,不與時並進,終身學習,怕也落得孤獨難熬。
試想千年後今日,那山神仍留守原地,遇上來自不同地方的求福者,要聽懂普通話只是基本功,不同方言也要懂一點點,萬一有人出動網上潮語術語,則更是強鬼神所難。
這確是個看了令人安心的鬼故事。即便沒有蘇東坡的一身正氣,堅信身正不怕影子歪,萬一遇上鬼祟,也可放口一博那是隻老鬼,拋完一輪從西方植入的專門術語還不夠的話,僅懶音也足以讓其無趣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