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常見的疾病,中醫病名為泄瀉,以大便糞質稀溏,次數增多為主要表現,患者每日大便次數可達3至5次,甚或10數次以上,長期泄瀉會損傷脾胃功能,耗傷人體津液,導致營養不良。
中醫根據患者臨床上的不同表現,辨證論治。治療泄瀉的方法有很多,明代醫家李中梓提出治療泄瀉有九法之多。一般臨床上泄瀉常見的證型有6種:
(1)外感寒濕型:患者見腹痛腸鳴,大便清稀或如水樣,或伴有發熱惡寒。常用中藥如藿香、半夏、蒼朮等。
(2)濕熱中阻型:患者見腹痛泄瀉,大便色黃臭穢,肛門灼熱,或伴小便灼熱。常用中藥如葛根、黃芩、黃連等。
(3)食滯腸胃型:患者見脘腹脹滿泄瀉,大便臭穢如敗卵,或伴嘔吐酸腐,納食偏差。常用中藥如神曲、山楂、麥芽等。
(4)脾胃虛弱型:患者進食油膩食物後,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溏薄,神疲倦怠,面色萎黃。常用中藥如人參、茯苓、白朮、白扁豆等。
長期或致營養不良
(5)肝氣乘脾型:患者每於情緒緊張時出現腹痛泄瀉,胸脇脹滿,納少噯氣。常用中藥如陳皮、白朮、白芍、防風等。
(6)脾腎陽虛型:黎明前腹痛腹瀉,糞質稀溏,或伴有未消化食物,腹痛喜溫喜按,平素惡風寒,手足不溫,腰膝痠軟,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常用藥如乾薑、吳茱萸、補骨脂、五味子等。
市民患有腹瀉應及早就醫,以免長期腹瀉引致營養不良。如患者年齡40歲以上,出現大便習慣或糞質改變,或伴有便血、腹痛、肛門墜痛、形體消瘦、甚至腹部發現腫塊,建議作腸內窺鏡檢查,以排除大腸癌。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李杰霖醫師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