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香港國際藝術展鬧出了一場政治扼殺創意的風波。話說英國一名視覺藝術家設計的作品,要把很多雙眼睛投影在香港文化中心的外牆,這些眼睛屬於不同國家的元首。管轄文化中心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以擔心引起公眾不安情緒為理由,禁止作品展出。這位英國藝術家憤而離港。
出一分力 推動改革
這是官僚文化踐踏藝術產業的經典案例。在香港,積習難返,誰可改變?今年9月,80後藝術教育工作者蔡芷筠以「呼喚改變」為口號,角逐藝術發展局民選委員席位獲勝。
藝術發展局負責審批政府撥款,每年一億餘元,業界稱為分「餅碎」。這個諮詢架構由梁文道、黃英琦等文化人於90年代推動成立,委員起初全部由藝術界選舉產生,後來政府為了控制藝發局,加入了大量委任席位,現在委任成員比民選成員還多。
即使政府已大權在握,藝發局通過的決議,民政事務局一樣可以否決。藝發局曾通過撥款創立一本藝術評論雜誌,民政局怕雜誌批評政府,拒絕撥款。蔡芷筠說,藝發局對政府的官僚習氣已經「冇晒符」,她希望能出一分力,做點甚麼推動藝發局,對抗橫蠻的政府。
蔡芷筠畢業於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畢業後在兆基創意書院擔任教師,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她說設計業行頭不健康,沒有投身做設計師,但學以致用,不一定要通過職業。2006年,政府遷拆天星碼頭,蔡芷筠帶着學生加入保衞行動,在地盤外削髮,以行為藝術表達不滿。
學以致用 貢獻社會
去年底,反高鐵運動如火如荼,發起人朱凱迪邀請蔡芷筠設計海報與場刊,好評如潮。「投身反高鐵運動幫我搵到自己嘅身份,原來讀完書唔係靠張證書來證明自己嘅價值,而係睇你可唔可以將自己學到嘅嘢貢獻畀社會,呢個係好大嘅發現。」蔡芷筠說。
藝發局委員工作又能否幫她再次證明自己?當蔡芷筠當選消息見報後,親戚朋友好高興恭喜她「做官」。她又側聞藝發局內那些建制派舊勢力很緊張,生怕這位妹妹仔只懂攪局。將履新的蔡芷筠說:「我家嘅心情,有啲緊張,又有啲興奮,少少期待,我究竟可以做到啲乜。」
記者 蔡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