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業指紅隧加價無助紓擠塞海隧分流報告被轟垃圾

運輸業指紅隧加價無助紓擠塞
海隧分流報告被轟垃圾

【本報訊】政府花費700萬元聘請顧問研究解決過海隧道塞車方法,結論是紅隧加價。顧問其中一個較佳建議是紅隧大幅加價25%至30%,當中私家車每程加5元,東隧則相應減價,私家車每程減5元,由政府用公帑回贈數千萬元彌補損失。但紅隧加價後仍會塞車,只是車龍縮短。運輸業批評,顧問報告是「垃圾」。記者:麥志榮

運輸及房屋局聘請顧問進行三條過海隧道流量分佈不均的研究已完成,下周二起進行公眾諮詢三個月。顧問認為,目前過海交通有幾個死結,西隧流量雖然偏低,但接駁的道路形成樽頸,就算減價,可吸納的額外過海車流空間不大。紅隧現時收費結構不合理,佔用路面較多的貨車等大型車輛,收費水平偏低。顧問比較不同的方法後,認為只有紅隧大幅加價才能有效分流過海交通。

料車龍縮短52%

顧問建議了九個不同加價方案,包括只加紅隧而東隧及西隧不變、加紅隧而東隧及西隧減價、加紅隧減東隧而西隧不變等三大類,當中不同類型車輛加幅又分低、中、高三類。但部份方案可能導致東隧及西隧塞車,運輸業受影響亦甚大。
其中一個較佳方案建議,紅隧私家車加5元,貨車加4至8元,東隧則私家車減5元,貨車減8至15元,估計可令紅隧每日流量減少4,300架次,佔總流量3.5%,可令車龍縮短52%。政府會向行經東隧的每一輛汽車回贈減價差額,每年額外補貼2,500萬元。其他方案包括紅隧私家車加10元,貨車加30元等,車龍可縮短七至八成,政府在回贈東隧後仍多賺2.8億元。顧問建議可先試行方案一年,其間可微調收費,觀察實際成效。
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表示,任何加費都必定會先得到立法會通過,當局亦會與東隧及西隧公司商討方案。至於東隧較早前已申請加價,會分開按既定程序處理。

東隧成大贏家

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指出,紅隧加價,東隧流量會增加,成為大贏家;住在紅隧以西的中下階層車主,繞道東隧燃油費不化算,被迫多付5元成為輸家。東隧賺取的利潤已很高,政府應要求它自行減價。
立法會議員鄭家富批評顧問建議欠新意,紅隧加價對紓緩紅隧擠塞作用不大。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志偉批評:「顧問報告係垃圾報告,繞路行東隧,燃油費隨時貴過隧道費,又污染環境。

其中一個紅隧加價方案

車輛類別:私家車
紅隧:25元(加價幅度+25%)
東隧:20元(減價幅度-20%)
西隧:50元(不變)

車輛類別:的士
紅隧:13元(加價幅度+30%)
東隧:20元(減價幅度-20%)
西隧:45元(不變)

車輛類別:輕型貨車
紅隧:19元(加價幅度+26%)
東隧:30元(減價幅度-21%)
西隧:60元(不變)

車輛類別:重型貨車
紅隧:38元(加價幅度+26%)
東隧:60元(減價幅度-20%)
西隧:115元(不變)

車輛類別:雙層巴士
紅隧:19元(加價幅度+26%)
東隧:60元(減價幅度-20%)
西隧:128元(不變)

紅隧每日減少流量:4,300架
紅隧車龍縮減幅度:52%
政府每年補貼東隧金額:2,500萬元
資料來源:運輸及房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