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自8月底暗示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後,環球熱錢蜂擁流入高回報的國家及地區,亞洲及新興市場自是首選。面對貨幣升值及資產泡沫等過熱問題,亞洲及新興市場遂嚴陣以待,透過滙率、利率及財政三大政策「落閘洩洪」,免引發惡性通脹。
逾3500億干預滙市
熱錢源源不絕湧入,亞洲貨幣升值壓力有增無減,為免出口競爭力受損,多家亞洲央行不約而同出手干預滙市。據路透社統計顯示,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印度及台灣9月底以來,合共斥453.2億美元(約3535億港元)資金入市,干預本土貨幣走勢,緩和升值壓力。
過往央行多透過貨幣及利率政策,阻止熱錢流入,惟今次「對手」是規模龐大的聯儲局QE行動,不少國家干預滙市對抗熱錢的成效有限,故亦有選擇採取最直接的財政政策「迎戰」。新加坡金管局(MAS)更自「9.11」以來,首次上調坡元波動區間,變相允許坡元升值,紓緩通脹壓力,俄羅斯亦採取類似措施,冀減低熱錢湧入。
打擊外資買本土債
基準利率高達10.75厘的巴西,上月兩度上調債市金融操作稅率,將外資購買當地債券的保證金稅率,由原本的0.38%,輾轉上調至6%,同時禁止金融機構為外資投資期貨市場提供服務,反映當局打擊熱錢的決心。泰國亦取消外資買債的免稅優惠,變相增加外資投資的成本。
中國更不敢怠慢,近兩個月多招齊發,除在利率政策着手,上月中出其不意將存貸利率分別調升0.25厘外,亦大力調控樓市,推出各項財政政策打壓過熱樓市。
亞洲及新興市場堵截熱錢措施
‧中國:上月中將存貸利率各上調0.25厘
‧巴西:上月初將外資投資當地債券的保證金稅率,由0.38%上調至4%後,月中進一步提高外資投資當地債券的保證金稅率至6%,並禁止當地金融機構為外資投資期貨市場提供服務
‧泰國:取消外資買債免稅優惠,向購買本土債券獲利的外資徵收15%稅項
‧新加坡:自「9.11」以來首次擴大坡元波動範圍,但中間價維持不變,以維持坡元溫和逐步升值的政策
‧日本:入市買入美元,阻止日圓升值,並將官方利率降到0至0.1厘,又增撥5萬億日圓購買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