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面臨通縮威脅,需要推行量化寬鬆(QE)自保,由於這兩個經濟巨人已佔G20經濟總規模36%,與一眾新興國家可謂強弱懸殊,其推行的QE政策令全球資金氾濫,美國推行QE2恐令情況越演越烈。面對美國的熱錢「導彈」,其他國家目前單靠貨幣和財政政策應對猶如螳臂擋車,恐成QE犧牲品。
日均156億流入新興市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早前已警告,發達國的QE政策為亞洲帶來不穩。星展經濟師表示,美國、日本試圖透過量化寬鬆,令國內金融體系「水浸」,刺激經濟,問題是過剩的流動性並非停留在該國內,而是四處流竄。
他續指,美國首輪QE資金尚未完全消化,第二輪QE銀彈已蓄勢待發,自金融海嘯後,即09年4月至今,亞洲新興國家外儲約增加1萬億美元,以此推算,每日自發達國流入新興市場的資金近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
倘走資 金融市場大動盪
事實上,自聯儲局08年11月推行首輪總值1.75萬億美元的QE至今,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已累升118%,商品價格亦被熱錢炒高,倫敦期銅期內飆升127%,CRB商品指數亦升27%,令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進一步惡化。
此外,熱錢湧入後,或隨時大舉撤走,亦會引發金融市場動盪。
有論者指出,聯儲局的QE措施對刺激經濟的效用有限,意味當局有機會推行QE3甚至QE4,屆時新興國家單靠財政和貨幣政策恐難以應對。
儘管各國可透過持續加息,對抗熱錢引發的通脹和資產泡沫,但息口升至某水平,將打擊實體經濟。
另一應對熱錢的方法則是實施資本管制,惟這類措施只會引導熱錢流向其他新興國家,最終令各國貨幣爭端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