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為人類贖罪的環保奇人

八方人物:為人類贖罪的環保奇人

區紀復這樣介紹自己:「我姓區,旁邊沒有『欠』字。這個『區』字很適合我,沒欠人錢財,也沒欠人情債。」祖籍廣東新會,澳門出生,曾在香港打工,到過瑞士進修,最後落戶台灣,建立「鹽寮淨土」,提倡簡樸生活。年近七十古稀之年,他返回中國大陸播種,「一個人如果沒欠任何東西,就會好自由」。

放棄事業「我嫌錢臭」

區紀復早前來港舉行講座,題為「簡樸生活在中國實踐的現況與可能」。今年7月,他應邀到內地演講,首站在番禺,一批80後青年義工協助農村發展,區紀復跟他們講環保、談靈修,分享生活體驗,幾名青年感動落淚。演講尾聲,十多名公安掩至,誤以為非法集會,逐一查核身份證,「可能廣州要辦亞運,總之有一堆人聚集,就不太適合」。
後來他造訪北京市郊的燕山學堂,由北京師範大學舊生組成的「農民之子」籌辦,推動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一班後生仔租地辦體驗營,自己種菜和修行」。他又去了河南駐馬站市一個佔地三百畝的「共生農場」,所謂「共生」,就是收留心靈缺失或生活受困的人,「有單親父母,也有沒工做的學生」,讓他們在農場自耕自足,整頓人生。
在崛起中的大國走了一圈,區紀復接觸了六、七百人,撒下簡樸生活種籽,靜待生根發芽,「跟13億人比較當然少,但他們願意繼續行,就是有力量、有希望」。他曾在四川大學演講,有學生問他,沒錢怎生活,他這樣回答:「如果人生是追求快樂、健康、自由,不需要很多錢,你有錢可以買很多東西,但死後那些東西再不屬於你。」
區紀復在澳門出生,後移居香港,1960年到台灣大學念化工,再遠赴瑞士攻讀碩士。70年代初回流台灣,在已故「經營之神」王永慶創辦的台塑集團任職化學工程師,賺的錢夠多了,友人卻向他抱怨,「你工廠排的氣是臭的,流的水是黑的,丟的垃圾是毒的」。他覺得違背良心,撒手不幹,「別人嫌錢腥,我嫌錢臭」,當時他42歲。
辭職後,他花了5年時間到非洲看垃圾,在歐洲看回收,想辦法贖罪。1988年,他再次返回台灣,在花蓮創立「鹽寮淨土」。「『鹽』有防腐作用,借用簡樸地方,發揮調節社會作用」。

擁有越少 自由越多

他拾木建屋,用石頭鋪路,家具人棄我取;每天拾柴燒灶,喝溪水、採野菜,生活雖清簡,但不貧窮,「擁有越少,自由越多,放棄越多越富有」。他笑說,現時的積蓄比在職時還要多。
廿多年來,鹽寮接待過很多港人,本港最年輕的政治助理也是慕名者,試過從花蓮徒步往台東,不帶一分錢。去過的人都說,最難忘在溪邊洗澡和排便;最不適應是過於淡泊乏味的生活。區紀復說心態是會慢慢改變:「當你學曉珍惜每一滴水,任何東西都會珍惜。」2007年,他把鹽寮搬到大嶼山望東灣,近年又計劃在西貢鹽田仔覓淨土,讓簡樸生活在本土植根。
區紀復本身是天主教徒,但相信宗教是共融,「同勸人為善」。話中禪機處處的他,在鹽寮搭建了一個觀海台,能遠眺太平洋。他坐在台上,看見周而復始的海浪,形狀不一的石頭,頓悟永恒原是生生不息。他相信生活反璞歸真,人與自然走向融和,才能建立自由和平的大同世界。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