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立法會會議上,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先生坦白承認金管局及特區政府在抑制資產市場包括樓市泡沫方面力量有限,能做的事不多,只能採取一些針對性措施紓緩一下情況。他又說金管局需要更多時間觀察市場情況才能決定是否再出招或出甚麼招。
要官員、政客承認自己「冇橋」處理危機不是容易的事。陳德霖先生沒有擺出一副英明神武的樣子欺騙議員及公眾,沒有誇言可以有效處理資產市場的泡沫問題,總算比較老實。
事實上從香港的經濟、金融體制來看,特區政府及金管局能做的着實不多,頂多只能推出一些行政措施滋擾一下炒家,增加他們的不便,提高他們的炒賣成本;要扭轉大氣候則無能為力。
首先,催生今次資產泡沫的不是香港突然有甚麼過人的吸引力,而是美國聯儲局兩年來不斷放水,令資金熱錢氾濫。自○八年金融海嘯以來,聯儲局不僅推出零息政策,並以量化貨幣寬鬆政策不斷向金融體系注資,令金融體系內的資金極為充裕。
可惜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如日本、歐盟都處於經濟衰退中,企業沒有餘力或意願投資擴張,債台高築的消費者已不再願意借入新債務買樓買車。結果,新增的大量美鈔不是呆在銀行「發霉」就是出外尋找更好的獲利機會,而在海嘯中沒有受太大冲擊的東亞新興經濟體包括香港是其中最理想的目的地。要知道聯儲局新印刷的美鈔數以萬億元計,即使只有數千億美元流進亞太區股市、樓市,數額及影響也將極為驚人,也足以令亞太區股市、樓市形成一個不斷上升的循環,催生極大的資產泡沫。
除了美國以外,中國過去兩年也在放水,也以超低息盡力維持經濟增長速度;再加上四萬億的救市措施,中國市場的新增貨幣供應同樣驚人。這些資金除了把內地樓市炒的熱火朝天外,有部份也流進了香港找尋投資機會,很多天價豪宅成交就是內地熱錢的傑作。
換言之,小小的香港夾在美國、中國兩條「大水喉」中間,不斷有熱錢湧入,不斷推高股價、樓價。面對這樣前所未有的水浸場面,特區政府怎麼有能力抵擋得了呢?
當然,部份新興經濟體採取了一些特殊措施限制熱錢流入,例如對流入購買當地債券的資金徵稅、加息及讓貨幣升值等。但這些都是香港不敢做或不能做的。
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資金來去自由無障礙是最基本及必要的條件。任何規限熱錢流進流出的措施包括徵稅都將會削弱金融中心的地位,都將令大鱷、機構投資者把資金調到其他地方。對香港來說,資金不來或少來絕對是個災難性的結果。
此外,由於香港實行聯繫滙率制度,變相把貨幣政策的主導權讓予聯儲局。不管是加息或減息都必須跟在聯儲局後面,不能自把自為,更不能自行加息冷卻經濟。至於調整滙率或廢除聯滙同樣不可行。這樣做必然引發港元升值預期,熱錢只有更積極流入香港,短期炒賣的情況只有更厲害,連帶泡沫也漲得更快更大。
顯而易見,不管是國際大氣候或香港小氣候都在助長泡沫壯大,都在鼓勵短期炒賣獲利。彈藥有限,招數不多的特區政府除了出出口術外實在沒有甚麼辦法!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