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家屬易抑鬱

精神病患者家屬易抑鬱

【本報訊】本港精神病患者有上升趨勢,過去5年在醫管局接受治療的患者上升23%,達16.5萬人,不少患者及康復者也是與家人同住,沉重的照顧壓力導致不少家屬的心理狀況欠佳,甚至引發抑鬱。一項精神病家屬調查發現,壓力源頭主要來自患者情緒不穩、自殺行為、經常自言自語及受歧視,超過一半家屬照顧年期達六年以上,壓力指數隨時爆煲。

倡設24小時支援服務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委託城市大學進行調查,訪問276名精神病患者家屬,近六成照顧者為母親,其次為父親及配偶,逾三成受訪者的家庭總收入只有5,000至10,000元,約一成人是領取綜援,需照顧的病人主要是患上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及抑鬱。只有約25%患者或康復者有全職工作,有近15%人是長時間留在家中。
照顧者最常面對的壓力是患者拒絕服藥或覆診、患者失業、破壞及怪異行為、經常與家人吵架及情緒不穩等問題,另外受到社會歧視也是壓力來源之一,照顧者也常因為社交生活受影響而感到沮喪。
受訪家屬普遍希望社署於最近開設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可提供精神科醫生駐診及就業支援服務,近六成半人希望有24小時支援服務。全港精神康復者家屬會議2010籌委會主席陳麗麗表示,尤其在深夜,當精神病康復者出現情緒不穩,家人需要緊急求助時,24小時支援服務不但可幫助家屬處理即時困難,也可減低他們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