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的「十二.五」大局已定,又是國資委旗下中央企業,為扶持政策達標起步的時候。央企間各有任務在身,但國資委希望最終將央企數目減至30至50間。換言之,未來5年,央企間合併重組活動停不了。
留下來的央企,國資委要求符合3大條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即是說,央企的使命,不但要在本土做一哥,在國際間亦要擁有行業「話語權」。
國資委列3條件定去留
要在國際舞台上站穩陣腳,央企本身先要有條不紊。作為央企的當家國資委深明此道,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上周六透露,「十二.五」期間,國資委將在3方面加強國企改革:一是制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使有限的國有資本,在富國強民中發揮最大作用;二是進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壟斷行業改革。
先說經營預算,國資委10月12日已下達文件,要求央企在制訂預算案時,緊跟9大準則,其中提醒央企在「十二.五」第一年,財政預算應當以戰略規劃為導向,同時要嚴控成本、應收賬款、投資與捐贈等項目。
至於收入分配改革,小民過去1個月從內地媒體得到一種想法,就是改革離不開上繳多一點紅利。在重組與簡化屬下企業以至工資方面,社會和諧十分重要,最後才達到壟斷行業改革。李保民透露,汽油漲價引起責怪聲音多,這個訊息十分重要,要知道除汽油價格關係民生,煤價亦然,那麼煤電聯動機制啟動,亦變成社會關注的,啟動與否,還看民生。
央企的改革方向與速度,關係到政策大局,央企按本子辦事即可。舉例說,「節能」與「低碳」、「走出去」與「引入來」是能源發展大方向,國資委網站過去6星期刊出16央企掌舵人訪談,中國五礦、中國三峽總公司、中國神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全線緊隨中央路線走。
小民細看內容,發展欠缺新意,但實質他們的未來發展方向已明確,能否達標,看修為。
這不是小民滅央企威風,國資委在李榮融掌政期間,原定在今年底將央企數目減至80至100家,不過,目前仍有123家。還有,國資委要求定性哪些央企經營地產,非主業者一一要退出,但目前進展如何,大家心中自有盤算。
做本土一哥要勇於認錯
要做本土一哥,要敢於否定昨日的錯,例如中化集團在訪談中承認,集團過去「亂放賬、亂擔保、亂投資」等局面已進行改革,並得到初步遏制。看來國資委只留下最強央企的政策,令中化集團等央企不得不改,但此德政能否被發揚光大,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