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美國聯儲局本港時間周四凌晨公佈議息結果,儲局屆時宣佈推出千呼萬喚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儘管很多人都認為QE2無助激活經濟,但儲局明顯是項莊舞劍,意在令市場繼續出現資產泡沫擊退通縮。
由於市場早已預期局方大規模購債,如今卻傳出「唧牙膏」式泵水版本,加上中期選舉結果本周出爐,過去兩月令市場熱炒的消息已成定局,勢令股市回吐壓力大增。然而,QE2無論如何必會加劇市場資金過剩情況,資產泡沫也會越吹越大。
製造財富效應谷消費
聯儲局9月的議息聲明中,清晰地提到儲局工作的兩大方向,分別是令物價穩定以及通脹率貼近目標通脹率。這反映儲局現時最擔心的是經濟出現通縮,因為通縮代表消費者延遲消費,令本來已疲弱的經濟雪上加霜。
對於量化寬鬆究竟能否刺激經濟的討論,反對一方最強而有力的論據,就是若此措施真能令經濟持續復蘇,那美國便毋須推出QE2。
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也深明這一點,不過,他並非打算藉QE2挽救經濟,只是希望透過令市場水浸,造成資產泡沫和財富效應刺激消費意欲,避過通縮循環一劫。
股市升跌與經濟脫鈎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GMO主席格蘭瑟姆(JeremyGrantham)說:「我懷疑前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與現任主席伯南克,應該都知道幫助經濟的唯一工具,就是要操控市場及價格。」格蘭瑟姆續稱,現在市場受到貨幣因素的影響,遠較基本經濟狀況大,亦即市場的升跌已逐漸與基本因素脫鈎。
伯南克欲透過財富效應救經濟的意圖,早於04年他仍是儲局委員時已可看出。他當年曾撰文表示,貨幣政策能對金融資產價格及收益有大部份的影響,而價格及收益最終能夠影響經濟決定和經濟演進。
伯南克由今年8月開始暗示將推出QE2,市場隨即熱炒QE2預期,令股市節節攀升,上周美國財政部拍賣5年期與通脹掛鈎國債(TIPS),更是史上首次錄得負利率,顯示投資者預期通脹升溫,聯儲局的政策方向暫時而言算是成功。
然而,各項不確定因素,包括QE2的規模及形式,以及美國中期選舉的結果,將於本周揭盅,將令市場回吐壓力增加。
量化寬鬆Q&A
何謂量化寬鬆(quantitativeeasing,QE)?
當短期利率降至近零水平,中央銀行無法再透過減息刺激經濟,便需透過擴大其資產負債表,在市場上吸納各類資產,從而增加貨幣供應,藉此刺激經濟。
為何聯儲局推行首輪QE?
金融海嘯令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當地樓市爆煲亦令銀行業的不良資產激增,導致信貸緊縮。由於聯儲局在08年底已減息至近零水平,故需透過QE刺激經濟、穩定市場及為銀行資產負債表減壓。
為何要推第二輪QE?
金融海嘯爆發已兩年,惟美國經濟復蘇仍緩慢,失業率高企,通脹率持續偏低,引發通縮憂慮,聯儲局惟有再透過QE刺激經濟。
QE如何運作?
聯儲局會透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金融機構吸納資產,從而增加銀行體系內的過剩儲備,推動信貸及貨幣供應增長。雖然此舉又俗稱「印銀紙」,惟實際上當局毋須真正開動印刷機,只要增加銀行在聯儲局的賬戶結餘金額即可。
QE有何作用?
聯儲局透過吸納長年期國債,可壓低長息,刺激投資和消費,對抗通縮。而債息低企,亦可引導資金流入股市及其他資產市場,推高資產價格,產生財富效應。
QE有何潛在風險?
或令通脹一發不可收拾,引發資產泡沫。倘措施成效不彰,聯儲局信譽將受損。
名家談QE2
「新末日博士」魯賓尼
成效有限 有機會再放水
聯儲局周三議息會議後宣佈再向市場「泵水」,通過每月買入1000億至1500億美元美國國債向市場注資,是次QE2規模料達6000億美元(約4.68萬億港元),較市場普遍預期多1000億美元。同時,聯儲局會將議息聲明中「長時間維持低息」的字眼,改為「非常長時間」或「直至經濟指標符合聯儲局預期」。
儘管美國陷入雙底衰退的機會因此降低,但QE2成效將十分有限。一旦經濟增長以及通脹率仍然低於儲局目標,當局有機會再推出更多量化寬鬆措施。
「債王」格羅斯
掃國債 長遠製造通脹
市場已認定聯儲局在議息會議後推出QE2,市場對此反應不會太大。他認為美國現時陷入「流動性陷阱」,鑑於當地消費需求疲弱,即使儲局減息或再向市場「泵水」,亦難以刺激借貸,故對經濟的作用料不會太大。
相反,聯儲局大舉購入美國國債的舉動只是變相「龐氏騙局」,雖然短期對債價構成支持,但長遠會製造通脹,蠶食債券價格,為債市30年的牛市畫上休止符。
美國前預算辦公室主任PeterOrszag
弊多於利 難解決失業
聯儲局推出QE2弊多於利,與財政部賣出短期票據,買入10年期國債的作用相近。他進一步指出,QE2效用不會太大,充其量只能將長期國債的利率略為降低,但企業卻不會因此增加投資及增聘人手。事實上,企業的庫房已陷入「水浸」狀態,只因經濟前景未明才遲遲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