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國將舉行11月份聯儲局議息會議,聯儲局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上的取態,及金錢上有多大的實際行動,也會隨即揭盅。
投資巿場對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有很高期望,所以不少評論擔心,最終公佈的結果可能會令巿場失望。以現時美國的低息環境來看,QE對刺激美國經濟的效用可能未必太大,反而對新興巿場資產價格的影響可能更加顯著。
難推動美就業、消費大升
美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實際上是一個大型的購入資產計劃。透過買入長年期的美國國債,希望可以達到兩個目的。
第一:增加美元供應;第二:降低長期債券的利率。雖然低利率環境對刺激投資和私人消費有利,可是現時的資金成本已經非常低,但也不足以推動私人巿場的就業和消費大幅回升。最新的美國消費物價指數,更加顯示出美國的物價增幅只得1%,是半個世紀以來按年增幅最小的一個月。物價增幅低,反映私人巿場的經濟活動並不活躍。
美國經濟的問題,並非私人巿場不願借貸和消費去刺激經濟,而是美國的私人巿場,無論是個人還是中小企,均已經債台高築,所以低息也不能刺激大量的借貸需求。所以在現時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下,在已超低息的利率上再減一點利息,對提高美國的物價增幅和刺激美國經濟活動的效用可能有限。餘下的最大作用,便是增加美元供應。
美元供應增加,是導致美元貶值的重要原因。美元貶值後,預示以美元定價的商品價格上升,同時帶動新興巿場資產價格上揚(見圖)。
資金續流入股債看好
我們預期,資金流入新興巿場的情況會持續,投資者可以多留意新興巿場股票和新興巿場債券的投資機會。今年新興巿場股巿的升幅主要集中在巿值較少的巿場,但四大新興巿場的升幅是較為落後。
投資債券方面,以往投資者集中投資在美國國庫券,但其實年初至今新興巿場主權債券的總回報,優於美國的國庫券和高息債券。以5年期的投資期來計算,新興巿場股票的總回報高達92%,而新興巿場主權債券的總回報也高達60%。
張敏華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