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人身體不能正常活動,走每一步路都不容易,家人的支持十分重要;而照顧中風病人,家人也承受極大壓力。支援中風病患者及家屬的自助組織「新健社」,獲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撥款2.7萬元推行為期一年的「關顧探訪組醫院探訪計劃」,為剛中風者及其照顧者提供支援,助病者踏上康復路。
新健社組織幹事李立德指,病人中風後身體活動能力大受影響,生活起居均要別人照料,無論病人與家屬均面對莫大生活轉變,會感到十分無助和徬徨,是次計劃便是透過中風康復的過來人,以義工身份到醫院探訪中風病人及家屬,與他們交流病情及資訊,並提供支援。
中風病人年輕化
李立德指出,很多時病人及家屬誤以為中風後必定終身卧床,變得十分灰心,「佢哋以為好似得到絕症一樣,其實好多病人只要把握到病後嘅黃金時間,努力鍛煉肌肉,好多人都可以回復七、八成活動能力」。
義工劉劍雄於六年前中風,直言得病後頭一年完全收起自己,朋友電話也不想接,「中風病人最初一定任何事都聽唔入耳,怨天尤人。但病人最需要就係開放心胸,接受現實,如果淨係困喺屋企,就算有心人想幫助,都幫唔到你。」爭一口氣,不想增加社會壓力、負擔,是他要堅持自理的原動力。
54歲的劉劍雄四年前加入新健社,眼見中風病人的年齡越來越輕,「有啲只係20、30歲,撇除天生血管畸形外,最大原因係血脂、血壓、血糖三高,所以患者要好好控制飲食。第2、3次中風嘅患者,好多時情況都會越來越差」。
義工到醫院除探訪病人,最重要是與家屬分享照顧病人的困難與應對方法。劉劍雄認為,最重要是將心比己,「中風病人最初一定脾氣唔好,講嘢唔清楚,唔識表達自己,語氣會大聲咗,家屬照顧嘅壓力大,聽到情緒好易爆發。最緊要係明白佢哋嘅心情,大家慢慢適應」。
鍛煉身心進步快
14年前中風的湯保歸今年68歲,得病前是中學校長,一向身體健康,不煙不酒,一天突感頭痛欲裂,原來是中風,「呢個病可以毫無徵兆,但點都要面對。我最初控制唔到右邊手腳,行唔到路,口齒不清,好沮喪。好彩我生性樂觀,之後積極鍛煉,搵人傾偈練習說話,用左手練字,仲有言語治療師嘅幫肋,慢慢見到成果」。96年他加入新健社,還擔任了兩年主席,是他康復的一大轉機,他分享道:「經常開會、搞活動,好多機會動腦筋,整個人身體、腦筋得到訓練,進步得最快!」
湯保歸提醒中風病人,勿太依賴家人過份照顧,「身體嘅鍛煉好重要,只可以靠自己,學習獨立,起碼可以得到自由,靠自己走每一步」。
新健社電話:23078257
「社福機構專戶」捐款編號:S0006
網上捐款: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donate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電話:29908688
傳真:3711246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
收捐款戶口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渣打銀行:447-0-667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