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小投資:分段吸納非美元資產 - 潘國光

大環境小投資:分段吸納非美元資產 - 潘國光

筆者上周於本欄預期美滙指數是次反彈,可能會維持至11月下旬,累計幅度約5%,同時看淡美滙長線走勢。若市況真的如此,將提供買入非美元資產良機。
過去一周主要美國債券交易商與聯儲局大玩心理戰,前者希望央行傾力印鈔救市,後者面對國內外批評,最終或會臨崖勒馬,嘗試盡量不製造過度「失望」或「驚喜」。那甚麼樣的量寬金額才不會有此效果?目前市場對次輪量寬(QE2)規模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市場整體已消化的金額約為未來半年推5000億美元,當中若包括有條件性延續,則市場已消化來年累計推約1萬億美元。因此,若本周會議所公佈的QE金額大幅高於上述數字,市場才有藉口把美滙推低,否則持續獲利平倉機會將略看高一線。

美元暫反彈長線看淡

另一個有助美滙短暫反彈原因,在於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結果。共和黨及「茶黨」有望上場,將製造更多反奧巴馬政策聲音,令市場憧憬白宮及聯儲局改變現行辦事方法,大削財赤及負債的機會相對提高。
上述推敲亦存在變數,就是美滙反彈的幅度及持久性會否超過筆者所預期,這當然也有可能。本欄上周已提出美滙長線看淡的理據,在此不再詳論,簡單來說,當市場發現美國必須持續量寬,及美滙下跌合乎美國國情時,市況走勢定必加以配合。在這前提下,若風險胃納容許,投資者可考慮利用未來4至6周分段吸納非美元資產。分段原因在於難以準確預計美滙反彈的持久性,因此以平均成本法入市較可取。至於增持的資產可包括貴金屬、農產品、基本金屬、能源、及新興市場股債等。
在貨幣貶值情況下,通脹將升溫,為保個人購買力,必需品需求將上升,當中貴金屬、農產品、能源(及新能源)價格將續受惠。除貨幣貶值外,上述商品也有各自利好因素。金價在過去10年續漲,央行由主要賣家變主要買家,雖則投資需求上揚,但黃金供應量並沒大增。能源及農產品除受惠反常氣候,新興市場經濟持續發展是需求增長及推升價格另一因素。
至於新興市場股債,料將成美歐日QE政策下,熱錢流竄的另一目的地。雖然不少新興國家均以行政措施阻擋熱錢流入,但QE政策有如一台不斷製造熱錢的機器,行政措施將難以全面阻止熱錢湧入。上述各類資產當然也有風險,因此以一籃子組合的形式持有較可取。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