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報館做事的時候,查良鏞先生說過,做報紙的人,不要專,只要博。
這句話,就是最好的「通識教育」。
做報紙的人,必須見多識廣,知識廣博,這樣才可以應付時事的發生,才有敏銳的觸覺,有辨別真偽的本事,不會人云亦云。
做報紙如此,做人也如此。
人生大部分的知識,都不是從學校課堂裏學回來的,而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而得。
如果擔心今天的香港學生對世界對世事太不了解,那就鼓勵他們去了解好了。世事的範圍很廣,也不用規定哪些是必須要學的,哪些是不必學的,總之,只要學生有興趣,方方面面,都可以讓他們去了解,從世界大事到衣食住行,不拘題材,知道了,都有益人生。
既然如此,也就不用考試。一考試,就必走進死記硬背的框框,如果沒有標準答案,讓學生自由發揮,那老師的水平也就成了成績定生死的關鍵,香港有那麼多有見識的中學教師嗎?
學生上學,貴在啟發他們的思考和對知識的興趣,這一點,香港學校做得很差,結果便全用課本上的東西去填鴨了。所以說,在香港提倡「通識教育」是好的,但將「通識教育」定下什麼「現代中國」、「今日香港」、「全球化」之類教條框框,則笨得要死。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最容易的事情,是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香港教育當局,總是挑容易的事來做,從「目標為本」到「通識教育」,好像不把學生搞得七葷八素,不顯自己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