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每趟賣地,都引來不少傳媒和投資者注視,通常事前會有成交價預測,事後又會有各樣的市場分析和見解。
筆者不覺得單一之賣地個案,會對樓市有重要影響。各專家的評論,是本着職責及生計,一些投資者常加留意,是因要利用拍地消息出市入市,其他人等,知道便是了。
看地皮性質、用途、規模
若真的要理解和分析拍地對整體樓市的影響,可有下列看法:
(一)衡量地皮性質、用途、規模等。地皮性質極端,如位置非常優秀或極度惡劣,其結果均不適宜作後市指標,因前者賣價可以甚高,後者隨時無人問津。而地皮用途越大路,如興建住宅,相對越有參考價值。再者,地皮規模較大亦有多些參考價值,因其落成量佔現存市場的百分比亦會高少許。簡單而言,地段性質越趨中庸,用途大路兼規模「有番咁上下」參考值越高。
(二)觀察有多少發展商競投地皮。假設拍賣之地皮可適合約20家發展商發展,但拍地時只有10家出席,當中6家只作壁上觀,即只有4家競投。另一假設,如20家合適的發展商來了18家,當中15個出手競投。假如其他因素不變,後者比前者通常可賣得更好價,即使成交價相同,其背後之市場趨勢亦各異。據此,後者的情況亦較有代表性。
觀察發展商投地意欲
(三)仔細觀察競投過程。假設15家出手投地之發展商,不久13家已停止舉牌,只剩下兩家爭到底,並經很多口價後才定出勝負;或同樣15家發展商出手,很久才有8家放棄,剩下7家續鬥,到尾段仍有4家爭到最後。若一切均等,後者會爭出更高價格,且更有代表性,因大部份發展商皆積極競投。
總括而言,若非分析拍地不可,上述衡量及觀察是基本工夫,只看賣地價高低,就斷定發展商怎樣看樓市,或後市如何,皆靠不住。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