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學生向政府高官哭訴,「買不起樓,女友不肯嫁」,指摘政府未盡力協助年輕人置業。不知何時起,婚嫁置業這些私人事務,竟也成了政府的責任。
樓價飆升,無疑是因為大量熱錢湧入樓市。只不過,但凡炒賣之事,總有風險,若無實質需求,泡沫最終會爆破。置業與否、何時入市,完全取決於個人能力與判斷。力有不逮,就不必急於置業。要求政府資助,與其說是擔心樓價太高,倒不如說是想以最低成本,搭上升市的順風車。可是公帑源自稅款,政府資助即是由納稅人資助某些人置業。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納稅人應否對另一些人的個人選擇或生活方式負責?
有人說,政府控制土地供應,政策又向地產商傾斜,財團地產商賺大錢,普羅大眾卻要捱貴樓是不公平。的確如此!但資助置業不能杜絕官商勾結。相反,資助令需求增加,進一步推高樓價,令地產商得益,變相是由納稅的小市民資助地產商,實在看不出有何公平。
資助置業無關公義
社會不公與樓價太高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其根源與解決之道亦不相同,不應混為一談,資助置業無助於改善社會公義。更何況,連對自己的生活都不願或無法負責的人,還空談甚麼社會責任?每個人都有權只關心自己,但不要將一切個人的不如意事諉過於政府和社會,請先嘗試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天行者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