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日兩國應避免領土之爭情緒化 - 李平

蘋論:中日兩國應避免領土之爭情緒化 - 李平

中國總理溫家寶與日本首相菅直人,今日將在越南河內會晤。這是兩人繼月初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進行「走廊外交」後舉行正式會談,並有可能發表聯合新聞公報。兩國領導人藉國際場合舉行會談,希望有助緩和雙邊緊張關係,有助遏制日益情緒化的領土之爭,有助避免擦槍走火的危險持續升高。
中國近期不少城市爆發接力式反日示威,雖然規模、影響尚不及2005年,但持續時間之長,已超過當年。2005年中日關係緊張的誘因,主要是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堅持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教科書竄改侵華歷史及日本希望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可以說多是意識形態之爭。中國的反日怒吼雖然波及上海、廣州、瀋陽、西安等城市,但北京一聲令下,立即啞然。
中日關係如今再陷僵局,所涉及的是釣魚台主權之爭,形勢更為複雜、危險。從歷史、地質延伸來說,釣魚台當然是中國的領土,但自甲午戰爭之後就長期為日本所佔據。1972年,美國將冲繩歸還日本時,將釣魚台「行政權」一併轉送,曾引發海內外華人保釣運動。不過,中日在1970年代建交及簽署和平友好條約時,都迴避了領土爭議,至1980年代,主政的中共元老鄧小平更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30多年來,在中日雙方各自克制、約束之下,釣魚台之爭並未阻礙中日關係發展。
今次釣魚台撞船事件發展成中日當局、民間對抗,迄今對立情緒並未緩和,特別是日本新外相前原誠司指摘中國的反應歇斯底里、不認同中方擱置爭議原則,更是火上添油。顯然,釣魚台之爭惡化,除了國家利益之爭外,與中日兩國政壇權鬥白熾化有莫大關係,外交衝突已成為日本政客的內政籌碼之一,而北京則藉反日轉移民間反貪反腐的視線。
在陝西寶雞反日示威出現要求政改、壓抑樓價的呼聲後,北京本周末會否繼續允許學生、民眾上街表達反日聲音,不無疑問。
如果說,意識形態之爭,可因領導人的更換而平息,那麼,領土之爭卻可能因領導人的更換而激化。新上任的領導人、高官,為提升個人聲望而打民族牌,刻意在領土問題上挑起紛爭或擴大紛爭,是極危險、不負責任的手法。古今中外,領土之爭如果不能以大智慧平息,結局往往是刀槍相向、兵戎相見。
顯而易見的是,在領土、主權問題上,無論是中國領導人,還是日本領導人,都不可能拱手相讓。但是,一個對國家、對歷史負責的領導人,必須清醒把握中日和平相處帶給兩國人民的莫大利益,不能在領土紛爭問題上,放任民族主義者為所欲為,放任各種陰謀論煽風點火。
因此,中日領導人有必要冷靜面對領土問題。中日領導人的會談,不只有必要修復官方、民間交流,有必要約束試圖挑起領土之爭的官員,莫讓領土之爭成為義氣之爭、內鬥籌碼,更有必要承諾停止針對釣魚台及東海的軍備競賽、兵力擴大部署,莫讓領土之爭擴大化,甚至擦槍走火。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