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三譯。一物多名 - 陸離

一字三譯。一物多名 - 陸離

全香港(!)我會是唯一的一個「笨星」──《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慣用語──曾經以為颱風「梅姬」老早已經走了,跟着有個新風,取名「鮎魚」,忽然來襲嗎?
當時「梅姬」重創菲律賓,我是知道的。我即時還在心裏嘀咕:怎麼打風要安個如此妖艷的名字?──感覺抗拒,畢竟遙遠,納米小事,不了了之。
自從東南亞颱風要由東南亞國家輪流改名,情況就有點混亂。不知先後,無跡可尋,於是看見新聞報告不知何時開始竟然要在颱風名字前面加上「今年第幾號颱風」,頗煩。──從前香港「半唐番」年代,另有秩序:甲方向風起,安男名,乙方向風起,安女名。次序依照字母,譬如胡亂舉例:Amy,Betty,Cally,Dolly……颶風排行第幾,風從哪裏來,一目了然。若有興趣深究詳情,請往「香港天文台」網站查證。我忍不住印像派懷舊,只是覺得今次「梅姬」忽然易名「鮎魚」,害我這類「笨星」彷彿聊齋書生上身,不由自主上演了一場《追魚》,「梅姬」現身變「鮎魚」啦,這種怪事從前就不會發生。
據說台灣用「梅姬」,大陸用「鮎魚」。那麼我們香港夾在中間,最初用了「梅姬」,中途被迫改名,此一首宗「一風二名」案例,是否暗示以後還會陸續有來?──颱風影響不算嚴重,倘若核彈落在「象牙海岸」,又再落在「科特迪瓦」,豈不世界大亂?
「烟花」變「烟火」?「維珍尼亞」變「弗吉尼亞」?
Truffaut香港譯「杜魯福」,台灣譯「楚浮」,大陸譯「特呂弗」。原來我們都已經是老兵了。處變「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