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懺悔 - 陶傑

德國的懺悔 - 陶傑

德國女總理麥克萊夫人宣布:德國的「文化多元政策」正式失敗了──也就是外來移民過多,沒有融入主流的能力和意願。
德國文化,就是日耳曼,本來就沒有什麼「多元」。遊萊茵河,閣下也只想見到河邊的小教堂、農舍、青草地,戴着圍裙的日耳曼農婦,提着剛榨的鮮奶,不想見到足浴店和卡拉OK招牌──香港的旺角遍地都是,想看這些,不必花一萬幾千歐羅,上歐洲來看。
那麼顯淺的常識,德國政府竟然要在吞併東德二十年之後才省悟?還是走錯了路,眼見恐怖組織已經腐蝕到歐洲的泥土裏,才想到改過?
民主、人權、寬容,對於第三世界,必有其底線和限度。日本最「排外」,但日本的治安最好,傳統的色彩最濃,日本政府用一個叫蓮舫的台裔移民第二代女子來點綴,不是真的要「多元」,寧靜、精緻、祥和,皆因為日本從來不相信什麼Multi-culturism,這就成為香港人旅行的至愛首選。
德國漸成歐洲的王者,但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歷史,德國在世界上受到偏見。
康德、哥德、叔本華、貝多芬、佛洛伊德,還有愛因斯坦,德國文明的長餐桌上,佳餚繁多,青菜和肉類都不缺,德國其實從十九世紀初就選擇了很純粹的資本道德觀,把理性的判斷、感性的創造,和市場融滙在一起,形成資本主義的文化GDP。
德國的教育,在高中就鼓勵科學的原創研究,大學的導修課(Seminar):一個教授、四五個學生圍坐討論,是德國教育發明的。倫敦大學在一八一五年開辦,就是以柏林大學為藍本,照着學。十九世紀,一萬個美國學者渡過大西洋,來德國留學,回國之後,也帶引了許多德國學者來新大陸。
德國是文明的一則佳話,與明治維新的日本相輝映。只是不知何故,後來沾染了偏狂的病毒,德國人缺乏幽默感,嚴謹有餘,不夠Relax,如果學會一點自嘲,放鬆點,後來就不會有希特拉,正如日本,也可以免受原子彈之劫。
美國女歌手蓮娜莫斯古李用德文唱過舒伯特的「小夜曲」,德文從來沒有那麼美過,神聖得閃閃生光。文化多元,指的是這樣的婚姻。麥克萊夫人醒過來了,歐洲有希望了,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