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是一齣十八歲以上的人都該看的電影。不過,看戲之前大家要先忘記「戀愛世紀」(LoveGeneration)或「悠長假期」那個松隆子,要先忘記那些勵志的日本校園片或校園日劇,否則震撼會大得讓你難以承受。
試想想那個戀愛大過天的理子(松隆子)忽然變成把帶愛滋病毒血液放進學生飲品的「惡魔女教師」,那個長髮飄逸的鋼琴美少女忽然變成大搞陰謀詭計復仇的母親,恐怕很多人受不了。只是松隆子演得真好。
當然,電影的靈魂還是導演。在他的鏡頭下,人性的陰暗面是那樣自然又纖毫畢現的向觀眾展示。欺凌弱小,趨炎附勢,自私自利,麻木不仁,推諉卸責等就像感冒那樣普遍,每個人都沾上一點,然後互相感染。還有附在骨子裏的暴力與虐待及由此得到的快感,同樣人人有份,永不落空。只要找到合適的弱者,只要找到合適的時機,甚至只要一時興起,欺侮、凌辱、虐待甚至殺害他人的惡念就會湧出,變成實質行動,變成聳人聽聞的血案慘劇。
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導演讓大家看到大部份人原來是鴕鳥,對人的惡毒本質總是視而不見,拒絕接受,還要找千百個理由為行兇者開脫,或把責任推在其他人身上,好讓自己能繼續躲在「美好世界」中生活,不用面對畸形與扭曲的現實。
性善性惡是千古不息的爭論,即使再過幾千年也不可能解決,也依然可以讓人吵個不休。但在個人無限大的現代社會,在一切人和事都要為自己服務的世界,行惡或特別是聳人聽聞的暴行肯定比做個循規蹈矩的乖乖仔有吸引力,因為至少可以造成不可磨滅或挽回的傷痕。
想到這裏實在有點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