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室:ICU:給病人一點希望

醫學教室:ICU:給病人一點希望

我們坐在深切治療部(ICU)外的會客室跟何婆婆的家人討論各種治療方案。「她已八十多歲,慢性阻塞性肺病已是晚期,而急性腹膜炎更要考慮全身麻醉動手術,手術後的復原和呼吸的維持是非常的不肯定。單是腹膜炎引致的嚴重膿毒症,死亡率最少30%。加上年紀和呼吸衰竭,樂觀預計十個病人只有約一個可存活。」
她的女兒打斷我的說話:「你怎麼肯定媽媽不是活着的那一個?」

三大因素篩選入ICU

專科ICU醫生對一些常見危重症的存活率是清楚的,但初接手危重病人時,要準確預計那病人可不可以搶救過來仍有一定困難。哪些病人應接收到ICU也是一個篩選過程,考慮的有三個因素:病況的嚴重程度、疾病康復的機會、成功痊愈後的生活質素。
當中病情嚴重,有相當機會康復的病人是最優先送入ICU的,例如重症哮喘、嚴重創傷、膿毒症休克等。但現實是,面對不同疾病,後兩題經常沒有清晰的答案。面對不肯定,判斷便往往傾向盡量給病人一個機會。
ICU最重要的功能,是以不同的儀器及治療,提早察覺病程惡化,支援一些本身支持不了的生命,協助病人最終戰勝疾病。近年ICU在血壓的支持、呼吸機的使用、腎替代治療(俗稱洗腎)、體外循環(人工肺)等不同範疇,確實取得相當的進展。
「ICU不能保證每個病人可以康復,我們做的是盡量為一些有機會的病人,帶來一點希望……」這時ICU的門急促的打開,護士長說:「七號床病人血壓和心跳急速的下滑……」
撰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麻醉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惠明醫生
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