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官方的通脹數據觀察,人行上周出其不意加息,旨在給投資者一個警告;其次,於G20峯會前加息,亦可淡化人民幣升值壓力。結果,除內房股、A股成份股受壓外,其他與息率無關的板塊照升如儀,而峯會只公告市場化的滙率制度,及各國會盡力避免貨幣競爭性貶值,令美元「空軍」再度蜂擁而至。
量化寬鬆貨幣措施(QE2)在美國聯儲分行行長口中,不斷有新版本,有指會每個月購買1000億元美債,而不是一次過大量購買,亦有指會視乎市場變化而定。真不敢想像一個全球最大的經濟強國,發債13萬億美元,而自家央行竟然將成為最大債權持有者?
不過,市場卻管不了那麼多,只要零利率環境持續、歐英美日繼續量化寬鬆、併購消息不絕,企業盈利又勝預期,美元自然捱沽,資產價格當然沒有下滑的道理。
日圓距歷史高位不遠,澳元又受惠商品價格及A股猛漲勢頭,亞洲貨幣回復升勢,情況較G20峯會前更熱鬧。美國聯儲局QE2主要目的為製造一個通脹預期,以圖刺激消費及商業開支。事實的真相,是美國人平均時薪經通脹調整後,現為19美元,與40年前沒有兩樣,工資沒有增長何來通脹?就業前景一片陰霾、核心CPI年率只得0.8%,商品價格上漲只因美元前景堪虞及投機風氣熾熱,這樣只會構成價格上升,而不會造成通脹局面。
無視風險資金續投機
美國企業的巨額盈利,出自失業人士身上。沃爾瑪現為華府以外美國最大僱主,全職僱員超過200萬人,但旗下貨品皆以「中國製造」為主,令美國人又愛又恨。
現時市況,只可以用內地礦泉水售價來形容,一樽歐洲礦泉水,在瀋陽港資超市賣800元人民幣,一樣有市場,按這個水平推算,樓價及股市又何以能回落?市場無視美國「收樓門」、歐洲罷工潮,只往投機市場這個「吸水門」跑,不知道下周美國中期選舉及FOMC過後,又會是甚麼模樣?
丁世民
敦沛期貨行政總裁
王良享、丁世民、溫灼培、羅家聰及黃元山專欄,將於周一至周五輪流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