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科疑團未解 - 蒲葦

國民教育科疑團未解 - 蒲葦

特首在施政報告確定二○一三年新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中學生必修必考。
課程「洗腦」與否,並非本文宏旨。筆者只想從教育觀點指出,此科匆匆上馬,實堪斟酌。前有「通識教育科」引發教界動盪,不久又有另一科引發學界爭議,恐怕對老師,對學生都不是好事。

課程目標互相重叠

查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元素,早就見於不同學科的課程目標。翻看考評局出版的課程指引,中國歷史科的評核目標其一是「了解中國古代的治亂因由,以及社會、國家、民族的重要發展,並加深對近現代史的內政、外交情況的認識」;「透過對史事及歷史人物的認識和思考批判,建立優良的品德,提高對國家及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中國語文科的其中一個目標定為「衡量考生對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的素養」;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宗旨,是「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必修必考的通識教育科,兩個重要專題,便是「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
如今,改弦易轍,倉卒另設一科,難免惹人疑惑。這些科目既定了如上目標,成效卻不被政府認同,是否有些部門做得不好?如是,誰要問責?
孫明揚局長指出,國民教育不應只談論個別議題,而應涵蓋中國千年文化、擴闊學生的眼光,以及引導他們以不同角度分析事件。請問,現存的相關科目不是都這樣教導學生嗎?
學校的時間表排得密麻麻,加了「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又將減去哪一科?是要一天十多節課嗎?根據通識科經驗,加入新的必修科,一眾教師又要轉型,晚間要再培訓,或兼讀國民教育碩士課程。終身學習等同終身上課,放在學生身上的時間所餘有幾?
再者,加入「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後,中國歷史、中國文學等現存科目,「妾身更未明」!因為中史和文學等皆為選修科,與國民教育提倡的理念不無相合之處,這麼一來,會不會加速這些傳統科目的消亡?政府如要化繁為簡,與民休息,理應研究讓中國歷史科成為必修科(課程內容可廣泛諮詢教界)。如今化簡為繁,葫蘆裏賣的是甚麼藥?既惹人猜疑,又令人不安。

教育政策不合時宜

推廣國民教育,無可厚非,爭議的是推行的方法和內容。叫人不解的是,政府一方面肯定愛國情懷,另一方面,卻在新高中的科目欄,取消普通話一科;又在中國語文科取消經典的範文,不重飲水思源、尊師重道的核心思想,而純粹將國文視為文字工具,自甘於聽說讀寫。
一切一切,似乎都在說明,政府的教育政策,隨時而變,卻不因時制宜;自上而下,卻又各自為政,全港師生,應該如何是好?

蒲葦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