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樓市出現「恐慌性搶購」情緒? - 盧峯

蘋論:樓市出現「恐慌性搶購」情緒? - 盧峯

「買樓、不買樓」果然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論題。火熱的程度不但令不同階層市民爭論不休,更幾乎從爭買樓宇演變成打鬥事件。本報昨天報道,一個沙田中小型住宅單位搞開放日招徠,竟然有四批不同買家近二十人蜂擁而至,一再抬高價格搶購。由於競爭氣氛過份激烈,有代表買家的經紀發生口角,幾乎動武。最後單位順利賣出,成交價比業主心目中的價格還要高!
另一邊廂,香港青年協會舉辦論壇,邀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女士與年輕人就房屋政策作真情對話。這場對話有沒有真情流露不容易確定,但火藥味卻肯定十足十。有九十後大學生痛批政府未能協助他置業,可能令他無法順利跟拍拖一年的女朋友結婚;另外又有年輕人指政府縱容樓價猛升,令越來越多市民望樓興嘆。
這些激烈的行動、言詞、爭論不但反映公眾對樓市去向非常關注,更反映市場已開始出現「恐慌性搶購」(Panicbuying)的情緒,買家、準買家都爭相入市,希望盡快上車,盡快成為業主,不致被看來長升長有的樓價甩在後頭。問題是這種「恐慌性搶購」情緒及行為只會令樓市朝非理性亢奮的方向發展,只會令樓價變得更高不可攀,只會催生更大的資產泡沫,對社會及經濟發展有害無益。
應該看到,「恐慌性搶購」既是資產市場泡沫的產物,也可以反過來成為樓市升溫的助燃劑。當資產價格持續上升,樓價天天創新高時,原來持有現金、儲蓄的人擔心購買力被蠶食,擔心「蘇州過後無艇搭」,便會出現「買比唔買好,早買比遲買好」的焦急心理;部份人特別是首期不太充裕、供樓能力有限的人更會因為擔心稍後無法入市而急於購買,甚至不仔細比較價格,不認真考慮本身的長期負擔能力就倉卒買樓。當市場湧現這些「心急」的買家時,其他買家、準買家也會受感染,令焦急、恐慌情緒變得更廣泛,令非理性亢奮進一步升溫。九六、九七年樓市「癲瘋」期時就有很多市民受恐慌情緒感染,樓也未看,按揭也未有把握便匆匆入票買樓,成為業主。
當樓市泡沫未爆破時,這樣的恐慌不會引發大問題,因為樓價被急於入市的買家托住,甚至可能進一步上升,延續長升長有,「有買貴冇買錯」的神話。只可惜泡沫始終是泡沫,神話始終是神話;再大的資產泡沫也有爆破的一天,再寬鬆的貨幣政策也有完結的一天。到承接力消失,到熱錢回歸美國,到利息掉頭回升,比天高的樓價肯定要回到地面,從豪宅到大型屋苑到普通私人樓宇的樓價肯定要像九七年時那樣大幅回落。這樣下來,趕搭尾班車、趕上車的置業者將要成為大輸家,變成樓蟹一族。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樓市或股市的泡沫會在何時爆破,九七年時大家不是認為樓價只會有升冇跌的嗎?不過,有一些危險訊號還是該小心在意的,其中一個就是市場出現「恐慌性搶購」的心理狀態。一旦出現這樣的情緒,意味市場的承接力將盡,意味泡沫已吹得差不多,往下來要考慮及準備的不是泡沫會否爆破,而是何時會爆破!
文: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