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G20財長會議結束,如筆者所料,會議無法在滙率問題上作具體建議。在聯合聲明中,只有一小段關於各國同意不應以貶低本國滙率為工具,達成經濟目標。美國財長蓋特納在會議前曾意圖孤立人民幣,將之定義為明顯應該升值貨幣,而其他發展中國家作間歇性干預,使本國貨幣不過份升值,則被定義為可接受。至於其他大國貨幣,蓋特納則認為普遍的滙率已非常接近平衡點。
以美國會議前的高姿態而論,美國是輸家,因為連蓋特納所建議滙率應與國家經常賬盈餘或赤字掛鈎的方案,聯合聲明亦只將繼續研究及建議的工作交給IMF。但實際上,美國可能輸了面子,經濟方面並無損失。
筆者曾指出,美國實際上是「貨幣戰爭」的始作俑者。美國計劃再次加大量化貨幣寬鬆政策額度,市場確信美國利率將長時間低企,令炒家可用「過剩流動性」為藉口推高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價格,令亞洲及發展中國家央行紛紛干預滙市,買入美元以減慢本國貨幣升值速度。過去20年,大部份央行都將干預所得美元買入美債,令美國這個負債接近國內生產總值100%的政府得以實施較慷慨財政政策。因此,蓋特納在G20結束後,旋即走訪中國與副總理王岐山會晤,繼續推銷美債,並說明美國有責任支持美元滙率,以穩定各「債主」國信心。
中國突加息顯升值立場
中國在G20會議前意外加息,令大多數歐美國家決策者措手不及。中國在經濟發展路途上,進行經濟結構的改變不可避免,其實不需要國際輿論壓力,中國亦知道太倚賴出口作經濟推進的引擎不無風險。金融海嘯後,中國縱仍繁榮,但亦大手救市。但欲速則不達,中國推動內需的同時,出口亦不可在短期內受人民幣過速升值走進赤字。因此中國在G20前加息,正好給予歐美一個警號,提醒美國經濟過熱仍是中國一個大問題,人民幣大幅升值會造成社會不安。
既然歐美各國都知道有朝一日都可能要依靠中國作全球「最終極消費者」,而中國人均GDP又偏低,他們都應該有耐性接受現在人民幣約3%升值幅度。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
王良享、丁世民、溫灼培、羅家聰及黃元山專欄,將於周一至周五輪流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