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政改的十二五規劃 - 曾令俊

沒有政改的十二五規劃 - 曾令俊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落幕,十二五規劃綱要浮出水面。令人失望的是,「經濟建設」仍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被寄予厚望的政治改革仍遙遙無期,只有一句簡單、老套的「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回應外界的期待。

社會問題源於政體弊端

改革至今,中國的經濟呈高速發展的趨勢,經濟總量一直在增加,但這種中國模式──低人權優勢──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顯而易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污染、欺詐員工、貧富分化、權力尋租、官商勾結等不良現象也並行不悖。片面追求GDP高速發展,以數字為衡量經濟成果的唯一標準,忽視了作為個體的人的利益,導致矛盾的不斷出現和激化,社會已經進入矛盾的多發期和頻發期。
群體性事件增多,不正之風充斥整個社會,這已是不容迴避的問題,公報因此特別強調「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然而,在我看來,若最根本的政治體制不發生變化,無論強調多少次類似的話,也無法做到「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維穩第一……,這些都是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劊子手,而這一切的發生往往源於政治體制存在的弊端。
「低人權優勢」已經行不通。社會矛盾激化,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溫家寶在談話中多次提及政改,新一代領導人即將接班……,本以為當局會抓住這樣的契機,從「發展主義」、「穩定壓倒一切」的觀念轉變為「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為第一要務」。但現實卻讓人失望──在五中全公報中,只有一句「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國家利益淹沒渺小個體

若推行政治體制改革,經濟將無法繼續高速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難以保障,這是很大一部份普通百姓和高層官員的想法,也是政治體制改革阻力來源之一。但是筆者卻不這麼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畸形發展的趨勢,這種發展觀損害了個人利益,注重的是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國家、集體等宏大的辭彙淹沒了渺小的個體。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而國家又無法做到還富於民,正如規劃所言「相對於GDP的增長,作為整體的民眾的富裕程度沒有GDP增長快。何況,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準,中國至少還有一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即使綜合國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加,也只會淪為外強內虛的紙老虎。推行政治體制改革必然會損害權勢階層的利益,但是公民的利益卻能得到法律的保障,改革的成就也能得到鞏固。
政治體制的落後阻礙了中國經濟「更上一層樓」,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政治體制改革也不能落後。不然,溫家寶總理的預言將會到來:「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

曾令俊
內地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