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產代理在「新政」下生意大減,故主動協助二手樓買家大玩逃稅遊戲,令「陰陽合同」仍大行其道,凸顯二手樓市規範仍不足。
杭州07年曾誕生「樓王」西湖八號公館,最貴一套均價每平米逾12.2萬元(人民幣.下同),總價2700萬元,最終由一位義烏商人購入自住。記者從附近代理了解到,該盤去年交付,至今入住率不到四成,反應炒家為樓盤主要買家。
現時西湖八號公館在售的二手單位,每平米價格最低為8萬元左右,較三年前開售時的每平米4萬元內,有近一倍升幅。
記者向地產代理表示,看中一伙近140平方米的套房。該套房出售底價每平米9.3萬元,總價達1300萬元,地產代理對於記者自然招呼周到。當記者計算所需稅率時發現,買家總共需承擔大約50萬至60萬元稅費,相當於一套周邊城鎮的小戶型住宅。姓孫地產代理為做成生意,主動向記者獻計,可通過把價格「造低」來避稅。
「十個有八個把價格造低」
她指出,代理可以在正式合同上寫較低的成交價格,藉此少繳營業稅(成交價與原房東購入價差額的5.6%);買家私下則跟業主再簽合同,補齊差額,「反正他也賣得掉房子,又沒有損失」。她並指出,現在基本上聰明一點的客戶都懂「造低價格」,「大概十個裏面就有八個把價格造低」。
記者再問那是否會有部門檢查,她說,只要合同價不要訂得太過份,基本上是沒有問題,也沒聽說有人被查出來後處罰,「大不了就是補齊剩下的稅費」。
剛巧,一位前來放租的街坊,奉勸記者早點買樓。他並指指邊上一個均價每平米10萬元的社區,「西湖邊這麼好的房子,不少人都說要漲到每平方米20、30萬元」。單從這位偶遇的杭州居民口中片語,便會體會人民並不信中央遏樓市的新招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