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掀起撲飛潮,多個售票處出現撲飛人龍,網上將每張十元的門票炒高至二百三十元。許多市民應該都是慕名撲飛的:不是說又是中國古代名作又是世博會中國館的「鎮館之寶」嗎?
我算是到世博看過這個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以個人的觀感來說,不覺得是什麼瑰寶。用現代科技把一幅名畫弄成動畫,就已經不是原來的藝術品了。畫是靜態藝術,它的價值就是在靜態中顯出動感。比如徐悲鴻的奔馬,從平面中表露出那種奔騰的動態,藝術價值就在這裏。如果把徐悲鴻的奔馬變成動態化,真的讓它奔跑起來,那就是電影、動畫而不是繪畫藝術了。又比如德拉克洛瓦的名畫《自由領導人民》,平面中顯出洶湧澎湃的動感。如果把這幅名畫用動畫的方式重新演繹,那就變成電影。當然電影也是藝術,只不過已不是原來德拉克洛瓦的藝術,也無法替代原來的藝術。
從欣賞名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我覺得遠不是看原畫那種味道。動態版是一種噱頭,可以說好看,也可以說是反映宋朝的都市日夜風情,但不是原來的藝術,也不是原來的味道,其中增加了許多原畫沒有的東西,比如夜景,甚至可以說是對原畫加以塗改。對《清明上河圖》的原作者、北宋畫家張擇端不怎麼尊重,倒能迎合中國今天暴發戶社會的心態。西方的名畫更多,西方的科技要把名畫動態化也非難事,但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藝術館會把名畫動態化。因為人們都尊重原畫,都願意和欣賞原畫所體現出來的美感,而不需要把名畫動態化這種玩具式的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