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生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電影人生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一九八七年的《華爾街》至二○一○年的《華爾街之金融大鱷》,事隔二十三年,遊戲規則已有所改變,第一集「貪婪是好」,至第二集已變成「貪婪是合法」。電影帶來的訊息肯定大多數人的信念:「貪得合法,心安理得」。
米高.德格拉斯屬於我們那一年代的演員,第一集演得自然,至第二集,米高飾演的哥頓,看似心狠手辣,卻已是按法則發財,以至立品。可惜他成了另一種stereotype,演一個不怎樣真實的角色,吃力不討好。
讓我想起米高的父親寇.德格拉斯早年在《Lustforlife》演荷蘭畫家梵谷,形似神不似,沒法把梵谷的執着、狂熱,為了繪畫而陷進瘋狂狀況表現出來,演來略欠深度。五六十年代眾多演員所扮演的角色,如今看來,顯得簡單,內心世界亦不見複雜。那年代的明星與普通人相隔一條銀河,大家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明星是讓觀眾仰望,祇可遠觀的。觀眾對銀幕上明星演技,要求不高,對簡單的故事,亦可接受。
拍得簡潔的電影也可以好看的。一如尋常生活中的簡單喜悅,也可讓人有滿足感。結構複雜的電影,導演處理不當,眼高手低,比簡單直接了當的電影更易惹人生厭。
二十三年過去,米高在同一位導演奧利華史東指導下演同一角色,卻過了火位。故事情節乏善可陳,刻畫人性貪婪,略欠說服力。
電影看多了,比《華爾街之金融大鱷》更殘忍,更無人性可言的大奸大惡角色,比比皆是。我們看了,不為所動,更何況米高飾演的哥頓,已有改邪歸正傾向,外表看似「壞」人,卻是「好」人來的。這近乎不合理的改變,並不感人,是導演犯了「主題先行」毛病,歌頌親情,卻軟弱無力。
寇.德格拉斯今年九十四歲,五六十年代演員,如今仍活着的,並不多了。寇不算最老,代表作該是有的,祇是不去查閱資料,可不會知道。
米高患上癌症,卻能處之泰然,沒有自怨自艾。或許他明白一個道理:現實人生,個人的遭遇,純屬自己的問題,觀眾知曉,不一定難過的。倘若電影呈現出來的人生面貌,不能感動觀眾,真實的人生,是悲是喜,更不好說與人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