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篇詹德隆:大團圓悲劇 - 詹德隆

名言篇
詹德隆:大團圓悲劇 - 詹德隆

"Americanswanttragedieswithahappyending."
KristinScottThomas
「美國觀眾愛看大團圓收場的悲劇。」
《別問我是誰》女主角姬絲汀.史葛.湯瑪絲

我是影迷,我愛看電影。打從大約十歲開始,我一有機會就會鑽進戲院。開心的時候覺得最好的享受是看電影。不開心的時候,更覺得需要看電影,把自己帶離這個並不美麗的現實世界,即使只是一兩個小時,也聊勝於無。看見佛烈雅士提(FredAstaire)穿着燕尾禮服輕盈地跳舞,或史超域格蘭加(StewartGranger)英明神武地打劍,便自己也跟着眉飛色舞起來,可以暫時忘憂。英文稱這為vicariouspleasure,也就是說你看見朋友的旅行照片自己也可以高興一番。
小時候我甚麼電影都看:文藝片、宮闈片、戰爭片、歌舞片、警匪片、愛情片、西部片,總之是來者不拒,而且西片、日本片、國語片和粵語片都不拘,唯一不愛看的是恐怖片。但年紀大了後,我已很久沒有看血淋淋的打鬥片、戰爭片和「苦過梁天來」的大悲劇。畢竟現在已經不是「為作新詞強說愁」的心境。
近年最愛看的始終是文藝片,尤其是愛情片和輕輕鬆鬆的喜劇。有了DVD後,家中多了一種消遣,就是重溫年青時看過的名片,或者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了的電影。
重看舊電影給我帶來了一個重大發現,就是原來當年的經典打鬥片全部都不耐看,有些甚至不忍卒睹。以前的賣座冠軍《六壯士》(TheGunsofNavarone)、《七俠蕩寇誌》(TheMagnificentSeven)和《坦克大決戰》(BattleoftheBulge),今天看來全不緊張,都變成了慢動作電影了。自從看過《廿二世紀殺人網絡》(TheMatrix)和蝙蝠俠(Batman)系列之後,舊的動作片早已不堪入目,因為當年的所謂動作片都慢得可以。
但奇怪的是經典文藝片卻沒有這個dated的問題。甚麼是dated?如果你喜歡聽帕蒂.佩姬(PattiPage)的《田納西圓舞曲》(TennesseeWaltz),如果你喜歡看嘉麗斯基莉(GraceKelly)的電影,如果你還記得香港十號風球時不能過海回家的話,你肯定是一九五○年代的人,五十年代就是你的年代。如今看來,不就是dated了嗎?
上星期,我這個dated的人心血來潮,居然重看了一次一部dated的戲:嘉麗斯基莉一九五四年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的名片《蓬門淑女》(TheCountryGirl)。是五十六年前的電影了,但竟然出奇的好看,說它劇力萬鈞絕不為過。一開始,就被這故事的張力吸引,本來只想看看當年的偶像一兩個鏡頭就改看其他電影的我,竟然不能離開電視機半步。
故事很簡單:一個新紮當紅導演,一個過氣大明星,和大明星妻子三個人的三角關係。但這劇本和對話實在精彩,三位演員的演技也無懈可擊,劇情的發展是抽絲剝繭,沒有多餘的場面,沒有多餘的對白。
香港很多導演拍出來的電影不好看,問題都出自劇本,尤以動作片為然,因為「犯駁」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怎麼也不能自圓其說。一部電影假如只有橋段,但卻沒有引人入勝而且有連貫性的故事的話,最多也只能算是有佳句而無佳篇。個多鐘頭的打打殺殺場面徒令觀眾離場時疲憊不堪,出了戲院反而舒一口氣。

波蘭斯基的《影子滅殺令》(TheGhostWriter)是近年比較好看的緊張片,因為劇情較少「犯駁」。原來波蘭斯基和這電影的編劇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編成劇本,兩人曾為劇情反覆爭吵,直到大家都認為不再犯駁為止。這樣認真的態度真的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人近年拍的武俠片我只欣賞一部,就是李安的《臥虎藏龍》。原來這部看似純中國武俠片的編劇是一位美國人,名叫詹姆斯.夏慕斯(JamesSchamus),他是先用英文寫成劇本,然後再翻譯成中文給李安拍的。觀眾看電影,多多少少也願意有suspensionofdisbelief(意思是明明不可置信,但總也願意暫時由得它,看下去再說),但這種擱置大腦思想邏輯本能的做法不能長久,導演始終得自圓其說。到完場導演也未能自圓其說的電影,觀眾看後就有被欺騙的感覺,以後對這導演的作品會非常有戒心。今天,有幾位香港導演的作品在香港是票房毒藥,原因在此。
五六十年代美國名導演伊力卡山(EliaKazan)談到導演心得時說過,要演員明白他在演甚麼就得要他或她知道"Everybodyhashisreasons"(每個人每做一件事情都有原因)。這原因他可能不說出來(其實大部份時間都不說出來),但飾演這角色的演員一定要瞭解,不瞭解的話就不可能演好這角色。假如連導演自己也不瞭解的話,演員又怎能明白?
悲劇不乏捧場客是因為看完賺人熱淚的悲劇後,觀眾會經歷心靈淨化(catharsis),在同情劇中人之餘,自己也獲得感情上的宣洩。本來歐洲的戲劇傳統一向都相信這套,但美國荷里活的電影為了投美國觀眾所好,即使明明是悲劇大結局,也往往硬要套上積極的「收尾」。荷里活電影完場前不能沒有甜品。
中國人的悲劇傳統是人死了就是抱憾終生,人死了就是悲劇。美國人可不一定。五十年代在香港拍的《生死戀》(LoveIsAManySplendouredThing)是荷里活名片,最後一幕是男主角在韓戰遇難後,女主角重上香港「扯旗山」當日定情之樹下,回憶、追尋和緬懷熱戀時的美好時光。這幕的背景奏出的是感人心弦的音樂,旁白說的是勵志的說話:
Wehavenotmissed,youandI,wehavenotmissedthatmanysplendouredthing!
我們倆沒有錯過,你和我沒有錯過,那光輝璀璨的一段情!
文:詹德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