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婚禮 - 陶傑

一人婚禮 - 陶傑

台北一個三十歲的女人宣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丈夫,她自己與自己結婚。
她為自己舉行了一人的婚禮,她花了港幣四萬元,隆重給自己訂製婚紗,租了一家酒店的宴會廳,請了三十位親友,她宣布:「對於一個女性,三十歲是重要的年齡。我的工作事業都很健康,但我找不到配偶,怎麼辦呢?我並不反對婚姻,我只想表達一下跟傳統不一樣的意念。」
政府不接受她的註冊,因為法律規定,無一對夫妻,不成婚姻。但是她不管,她為自己籌辦了一場人生的盛事。
許久沒有如此哀麗的花邊新聞。她的勇敢和獨立,贏得國際的尊敬。英國泰晤士報刊登了這條消息—西方報刊關於中國人的新聞很少正面(雖然這位台北女子可能只承認她是台灣人,但在她正式否認之前,不妨如此假設),這是多年來關於華人在國際上揚眉有光的一次—因為用這樣的方式向命運莊嚴而快樂的反抗,在人類史上從未有過。身為華人,她的行為,竟然破天荒地沒有抄襲模仿西方的「先例」,沒有盜版誰的創意,是她自己的創新,為全世界的女人豎立一種典範,尤其是塔利班統治的黑暗世界,所以她受到西方報刊的讚賞。
網上爆發了一場國際爭論,有人問她怎樣渡蜜月,有人輕嘆:從好的一面看,至少她沒跟一個基佬結了婚。另一個女網民說:她做得對,在這個愚昧的世界,只有在我獨自進膳時,我才擁有一段好一點的對話(IalwayssaywhenIdinealoneIcanhaveabetterconversation)。
上網要多上英語世界的網,因為如古德明先生說的:畢竟英文不是下流國家的語言,英語網絡的謾駡相對甚少,多一點理性討論和幽默,少了許多低等仇恨的傳播。像以上這一條,不知出自哪位高人,像一位哲學家。
有一位網民說:「我是一個該成家的年輕人,雖然有文化隔閡,我想娶華人女子。她們擁有西方女人不再有的女性美。我知道她們許多是為了錢或者護照才嫁給我們,但我有許多華人女性朋友,她們勤奮、美麗,有很重的倫理觀,不像西方女人給『女權』兩字洗了腦。但為了台灣的前途,我希望這個女子是例外。」
最後一句,令人哀傷,或者她一直等的就是網上這個你呢,但沒有等到。緣份是如此令人無奈,英國的報刊為她配了一張圖片:一個穿婚紗的新娘,面向碧藍的大海,握着一束花,舉起雙臂,像在孤獨地吶喊,很勇敢,很有性格,這就是美,而世上美的事物,總是那麼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