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長蓋特納早前指美元毋須進一步貶值,美國亦無意走弱美元政策,明顯是在20國峯會前「賣口乖」安撫歐、日,意圖團結成熟市場國家,聯手迫使新興市場國家把其貨幣升值。
若美國真的不想美元貶值,辦法很簡單──立即加息、加稅,削減財赤及負債。但基於當前美國的政治及經濟環境,白宮及聯儲局既不會,也沒有能力採取上述行動。
快推次輪量化寬鬆
聯儲局將於11月議息會後推出次輪量化寬鬆措施(QE2),說穿了就是因為當前美國經濟嚴峻,如果不採取行動經濟也會慢慢復蘇的話,那麼聯儲局應該要討論準備加息才對。然而,美國推出QE2,目的不只是希望振興經濟,至少還有兩個原因:(1)以印鈔手段來推低美滙,從而減低實質負債金額;(2)以印鈔手段來直接買入國庫券,從而抵銷日益增加的新債供應,以及國外對美債日益減少的需求。
聯邦政府現時負債13.6萬億美元,若計及社保基金及醫療保障所欠供款,總負債估計達60至100萬億美元,不單這一代及下一代的美國人無法償還,負債只會因為複息效應而越滾越大。在2015年或之前,美國每年單是利息開支,至少也需要1萬億美元。
現時中國持有8684億美元的美債,是全球最大的美債持有人。不過,若以聯儲局QE1及QE2合共每月至少多買1000億美元這個保守數字來推算,美國在2011年中前,將超越中國(美國早前已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美債持有人。
筆者說得再直接一點,QE2的目的就是要美滙貶值,而美滙貶值間接又可以迫使其他國家,要更積極地干預各自的滙價,然後把干預滙價所得來的美元轉化為美債。可是,無論如何積極地買進美債,最終也敵不過美債本身的膨脹速度,因此筆者上星期在本欄曾提出,美國的量寬政策必定會在可見的未來一直維持下去。
短線而言,美滙技術上正出現反彈,美國所樂見的,不是美元單向急跌,而是有秩序慢跌,因此上文提及蓋特納作出如此言論是可以理解的。估計美滙指數是次反彈幅度約為5%左右,時間上可能會維持至11月下旬。
長線而言,新興國家是不會鍾情於美債的,從官方言論及近期舉動可知,它們同時正在積極分散儲備、分散美滙風險。故長線而言,美滙還是會如實地反映基本因素的。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